環保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國民經濟實現了舉世矚目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目前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的趨勢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控制。在人們普遍關注的水和大氣污染的防治得到明顯加強的同時,我省固體廢物的管理卻相對薄弱,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形勢相當嚴峻。

近年來,我省工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活動產生的固體廢物急劇增加,組成成份亦日趨複雜。根據本《規劃》編制單位的調查、統計和測算,*年全省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已達4634萬噸,其中生活垃圾2768萬噸(21個地級以上市的城區為835萬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1640萬噸,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除外,下同)93萬噸,醫療廢物(不含醫院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下同)4.26萬噸,廢舊電子電器35萬噸,廢塑膠包裝物和農用薄膜94萬噸。

我省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總量雖接近*萬噸,但現有的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廢物處置需求,設施建設普遍簡陋,達不到“無害化”的標準,二次污染嚴重。50多座較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大多未設定沼氣及滲濾液集中收集和處理系統,周邊水體污染的現象日益凸現;40家生活垃圾焚燒廠只有珠海市垃圾發電廠等4家基本達到國家污染控制標準,生活垃圾達標處理率僅為14%;只有深圳市建設了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每年處置2萬噸左右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進行集中處理處置的只有廣東生活環境無害化處理中心等3家,醫療廢物集中安全處置達標率只有16%;大量的危險廢物被不規範焚燒或傾入沒有採取防滲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甚至直接排入環境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歷年來的工業固體廢物如煤矸石、尾礦、冶煉渣以及化工廢渣等堆積量越來越多,對周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隱患;“白色污染”久治未絕,且呈泛濫之勢;一些地區因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場選址不當,污染嚴重,使跨區域的環境污染糾紛事件頻繁發生。

由於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處理處置固體廢物能力不足,使得零散、小規模、低成本處理處置固體廢物具有較大的活動空間,如非法將固體廢物傾倒河邊、魚塘、坑窪地帶;或將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混合收集,簡易填埋;或非法焚燒固體廢物,土法提煉有色金屬等,環境污染負荷不斷加重。另因利益驅動,環保力量不足,監管不力,執法不嚴等原因,近年來,大量的廢電器、廢線路板、廢塑膠、廢電線電纜等由不具備處理資格的單位或個人露天焚燒,簡易處理,造成生態的人為破壞,這種現象正向山區、邊遠地區轉移和擴展。特別是南海大瀝鎮、清遠龍塘鎮和潮陽貴嶼鎮固體廢物處理不當,造成的大氣和水環境污染突出,被新聞媒體多次曝光,已引起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固體廢物的堆存和簡易處置不僅大量占用土地,直接影響城鄉用地功能,而且對我省的土壤、水體、大氣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威脅廣大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阻礙我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省未來若干年各類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仍將持續增加,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任務將更加艱巨,因此,迫切需要對全省固體廢物污染控制進行規劃,並通過規劃的實施,加以嚴格的管理和控制。

一、編制依據

*

二、指導思想與原則

指導思想:全面系統分析我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現狀,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合理布局建設規模化運營集中處理處置設施入手,對固體廢物的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理處置全過程進行控制,實施對固體廢物“從搖籃到墳墓”的管理,有效控制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實現我省固體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編制原則:

(一)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原則。從源頭上避免或儘量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儘可能最大限度利用固體廢物,變廢為寶,對確實無利用價值的固體廢物最終按規定實現無害化處置,有效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環境。

(二)突出重點統一規劃的原則。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的最終處置必須有足夠的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集中處理處置設施,才能確保固體廢物無害於環境,重點是要建設一批高標準、規模化的處理處置設施,並要打破區域限制,統一規劃,實現跨行政區域建設,做到責任共擔,資源共享。對其他類固體廢物主要採取綜合利用等多種形式進行處理。

(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由於全省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經濟結構和居民消費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的內容和時限性各異,因此,規劃要求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在不同時段執行不同的污染防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