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匯報材料

1、做:即根據中學生好動,易於表現自我的心理、生理特點,以班隊為核心組織學生從小事開始,從身邊做起。如:“六個一”活動,要求人人會講一個“傳美”故事,會唱一首弘揚美德的歌曲,會說一句文明禮貌用語,克服一個困難,改掉一個缺點,為集體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寫:學校團隊以青少年道德教育為媒介,有選擇地利用我國不同紀念日的教育功能,發動學生創作“愛祖國、愛家鄉”的書畫作品及宣傳英模事跡的版報、小論文等。讓學生以自己的筆墨描繪美好願望。這些活動,在弘揚革命傳統、傳播愛國主義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創:學校以團隊為組織單位,以創建文明校園、樹立新形象為契機,使傳統美德自然滲透於日常活動之中。

4、評:引入評價機制,將道德教育與班級五項達標創優活動結合,調動學生集體協作、爭創美德的積極性。通過評選優秀團乾、團員,文明標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傳統美德教育活動中有了動力和方向。

三、 取得的基本成果

我校在推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初步探索了傳統美德教育與青少年心理、行為規範養成之間的關係和新形勢下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規律;

2、探索了道德學校教育模式,建立起有效的學校教育運行機制;

3、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建立起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傳統美德教師隊伍;

4、學生的道德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推出了以傳統美德為內容,以學生小作文為體裁的專集。

5、學校德育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較高的文明水準。行為規範合格率達100%操行優良率大於95%,後進生轉化率為82.8%;犯罪率為零。學校組織參加的市級各項活動均獲佳績。

6、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網路。家長委員會制度健全;校外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走出校門,廣泛接觸社會,接受教育,擴展了道德教育的範圍。學校還不定期舉行了諸如“三十公里遠足活動”等活動,不僅磨練了學生的意志,還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令學生受益良多。

7、湧現了一批“道德”楷模和優秀事跡,如我校廣大師生積極為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四萬元等。為身患絕症的原畢業學生陳秀同學、現在籍學生宋春艷以及老師謝長亮捐款數萬元等,從多方面折射出我校開展的傳統美德教育成果,市、縣各級媒體都作了相關的報導,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

新邵八中

(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