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及音體美實驗教學項目工作匯報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僅代表xx國小的全體師生對你們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同時衷心地感謝你們近年來對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面我就xx國小留守兒童及音、體、美、實驗教學項目工作匯報如下:

留守兒童項目

一、具體的做法

(一)以教育均衡的高度,提升一種認識。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我們十分重視此項工作,專門成立了“留守兒童”教育項目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副校長和工會主席任副組長,16個班主任為組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工會主席彭世順為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抓項目的實施工作。

2、輿論宣傳,營造氛圍。XX年四月,我們印發了幾千多份題為《關愛留守兒童 ,創建和諧社會》的宣傳資料並散發到社會中。我們面向社會發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創建和諧社會”的倡議。我們還利用橫幅、標語、牆報、電視等形式進行宣傳,以營造一種氛圍而喚起全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意識和行動。

(二)以科學發展的視角,搞好規範管理。

沒有規範的管理,就沒有科學的發展。因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1、調查了解,澄清底子。為了加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克服盲目性,我們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摸底。我們了解到學校175名留守學生的各種情況,學生的姓名、性別、年齡、班級、家庭住址、學習表現、個人獎懲、愛好特長等。家庭信息:父母姓名、年齡、職業、務工地、年收入、聯繫電話、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監護人姓名、稱謂、職業、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住址、主要經濟來源等。2、研究討論,形成方案。為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我們不但查閱了很多相關留守兒童的研究資料,還召開了幾次專門的會議。最後才形成實施方案。3、建立制度,規範管理。俗話說,要興業、先立規,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了確保留守兒童教育項目方案的順利實施,我們建立制度,規範管理。分別制定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制度、學業管理制度、輔導制度、生活安全管理制度、關愛室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家校聯繫制度等。

(三)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創建育人環境。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美好的環境。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學校的育人環境顯得至關重要。在香港郭氏基金會的全力支助下,為了促使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增進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父母的親情交流,我們新建了留守兒童關愛室。關愛室配有電腦、電話、電視機、音箱設備、沙發、飲水機、圖書櫃、檔案櫃、圖書、檔案盒。還有供留守兒童娛樂的象棋、圍棋、軍棋、跳子棋、五子棋、積木、魔方、跳繩、羽毛球、桌球等。XX年10月,我們向52名留守兒童開放了關愛室。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把每天中午和放學後定為開放時間,每周一、三、五放學後定為親情交流時間。每周確定一名行政值周領導具體負責開放管理工作。組織學生有序、安全的活動;對學生活動進行登記;組織學生打掃衛生;維護安全,指導學生寫活動隨筆。每天中午和放學後,小小的關愛室擠滿了孩子們。有的看書,有的下棋,有的玩模型,有的唱歌,還有的打電話,玩電腦,有時老師還要給他們講講故事,帶他們唱唱歌,給他們講講如何寫作文……學生在關愛室里增長了知識,找到了寄託,生命得到釋放,個性得到滋潤,這裡真正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和家園。同時縣婦聯投資一萬元,把留守兒童原來的舊木床換成了新鐵床。

(四)以“五項”內容為重點,抓實系列活動。

1、以心理情感為重點專題,塑造兒童健康的心靈。

一是抓專題講座。我校先後四次邀請了吉大心理學教授李群英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弟子規》的學習。另外,我們還請來了全國感恩教育專家李覓老師為學生進行“感恩老師,點亮心燈,感恩父母,讓愛永恆”的專題講座。

二是抓節日慰問。為了慰藉留守兒童的孤獨和寂寞,我們狠抓節日慰問。一年來,我們在中秋佳節,春節,兒童節對留守兒童進行節日慰問。中秋節,送一份月餅,春節,送一套生活用品,端午節,送一把小傘,兒童節,送書包、文具。禮物雖小,但愛心融融,贏得學生、家長及社會的好評。

2、 以“會議”、“聯卡”為重要形式,做好家校聯繫工作。

一是召開留守住宿生及其監護人會議。XX年9月21日,我們召開第一次留守兒童住宿生及其監護人會議。參加會議的學生有52名,52名監護人。會上我們組織學習了《xx國小關愛留守兒童教育項目實施方案》、《留守兒童各項管理制度》及要求,陳校長還作里《如何搞好留守兒童親職教育》的講座。此次會議,使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了解到此方案的目的、意義、任務、要求,了解到香港郭氏基金會尊師重教,關愛兒童的善舉,激發了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興趣和對香港郭氏基金會的感激之情。二是建立家校月聯繫制。主要是通過家校聯繫卡來實現的。家校聯繫卡上有學生成績、學生在校表現自述、教師寄語、學生家庭表現自述、家長意見等內容。三是親職教育專題講座。XX年四月,我們聘請了全國親職教育專家李建軍教授及其助手對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成功教育”的專題講座。這次講座規模空前,人數達600餘人。通過“會議”、“聯卡”的溝通形式,實現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提高了監護人的整體素質,增強了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