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好時機破解“三農”難題

一、目前是中國農村發展環境最好的時期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深感現階段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環境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時期。從政策層面上,有了一個很好的政策環境,從輿論氛圍上,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2004年中央1號檔案專門就農民增收問題下發檔案,是歷年來力度最大、反響最強烈的檔案。廣大農民民眾和基層幹部把中央1號檔案譽為當前“三農”問題的“百科全書”、農民致富的“衝鋒舟”,為之拍手叫好。

目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心繫“三農”,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諫言獻策,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良言,各級幹部也在大聲呼籲,基層幹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正開始熱火朝天的貫徹執行。但是許多基層幹部,有個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號檔案出台前大家千呼萬喚,出台後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實,這反映出基層幹部在做農村工作中如何科學理解領會中央精神、如何積極主動地落實中央決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覺到,有兩對矛盾需從政策層面解決。一是“三農”政策與各級基層落實之間的矛盾;二是“三農”問題的研究與實踐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也會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訂上,必須體現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在抓落實上,必須是“橫到邊,豎到底”,不留死角。學者和研究機構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實踐者既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又要防止盲從和畏難情緒。

二、“三農”問題必須拆分細化逐項解決

“三農”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農村、農業、農民的合稱。農村是一個大概念,農業是一個產業,農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一個弱勢群體。農民問題是“三農”的核心,解決農民貧困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三農”問題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歷史造成,並在歷次體制變動中不斷積累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場經濟的實踐也證明,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科學、理性,從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瓶頸入手,拆分細化,逐項解決。

三、解決農村問題要三管齊下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出台了農村三項政策,即土地二輪承包期限三十年不變、減輕農民負擔和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當前解決農村問題應該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當前應該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權繼承、抵押、轉讓的土地政策,建立一個能使土地迅速流轉的平台,如建立農村政策性銀行,賦予其經營貨幣和經營土地的職能。

第二,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改革開放二十年,僅城市建設用地一項,城市就從農村拿走增值的2萬億。 1979--1994年的16年間實行農副產品剪刀差,農村就向城市貢獻15000億。目前,占全國70%的農村人口金融資產不足30%,城鄉差距越拉越大,現在農民的人均純收入與城市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之比為1:4,這是建國以來差距最大的時期。因此,政府對農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必須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力度。建議每年全國人大的例會審議財政預決算報告時,專題審議財政支持農村預決算執行情況。各級人大例會也照此執行,使財政支持農業制度化、法制化,不再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領導人的更迭而變化。力爭在近年內將財政支持農業資金量由現在的占年度財政收入10%左右提高到16%左右,達到開發中國家的中上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