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稅收的全面質量管理

淺談稅收的全面質量管理

全面質量管理(簡稱tqm),是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製造和售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體系。目前,國際通行的iso9000、iso9001等質量認證體系,即是質量管理的國際標準。我國企業界也以是否通過該體系的認證作為衡量企業實力或者其產品質量的重要依據。如何借鑑企業的質量管理形式,建立起稅收的質量管理體系,實施稅收的全面質量管理?筆者以為,是擺在每一個稅收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稅收的全面質量管理,是指按照稅收工作的特點,遵循“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原則,對稅收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實施完善的管理。目的是建立職責科學明晰、監督制約嚴密、運作快捷高效的現代化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稅收體系。它包括:收入質量、征管質量、監控考核質量和人員素質質量等多方面。

一、稅收收入質量管理

組織財政收入是稅收的三大職能之一,固定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在收入上,我們偏重了“量”的提高,而沒有在“質”上下功夫。“以收入論英雄”、“完成收入任務是稅務幹部的天職”等等觀念深入人心。在稅收計畫的分配上,一直沿用基數、係數加因素的方法編制下達;在收入計畫的執行中,又始終圍繞收入來開展工作;在收入結果的認定和評價中,又把完成任務與否作為評價工作的唯一尺度。這樣造成了稅收在不同地區或者不同的納稅人之間負擔嚴重不均,而更嚴重的後果是造成了稅收占財政收入和gdp比重的持續下滑。

提高收入質量,首先是要轉變觀念。轉變以往任務治稅的思維定式,樹立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稅收觀”,以經濟發展為依據,以公平效率為目的,牢牢樹立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的思想,摒棄計畫體制下的重“量”不重“質”的弊端。

提高收入質量,其次要改變傳統的計畫分配方式。經濟決定稅收,稅收來源於經濟,從規範意義上講,稅收收入的增長幅度與經濟發展的增長幅度是一致的,即稅收增長與gdp增長同步。傳統的以基數、係數加因數的方法確定稅收計畫,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工作,計畫分配與實際稅源相脫節,稅收基數與實際收入誤差增大,不同地區的稅收任務畸輕畸重,這樣,稅源富裕的地方藏富於企業,造成大量欠稅;稅源緊缺的地方“寅吃卯糧”,收過頭稅。而且這種勢頭造成惡性循環,滋生許多矛盾。因此,稅收計畫分配方式應在科學確定稅收基數後,使稅收增長比例直接與gdp增長比例掛勾。

提高收入質量,當然還需要調整企業結構,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理順政企關係,使納稅人有良好的發展環境;規範收費行為,加快“費改稅”步伐,切實減輕納稅人的經濟負擔;最佳化稅制結構,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的配套改革等等。

二、稅收征管質量管理

稅收征管質量包括征管基礎質量和征管執法質量兩部分,它是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提高征管基礎質量,首先是要保證新舊模式轉換到位。只有走上了“申報納稅、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微機監控”的新路子,才能實現“兩個轉變”。即由專管員上門收稅向納稅人申報納稅轉變;由分散的粗放管理向系統的集約管理轉變。其次要夯實基礎。基層稅務機關一要抓好稅源管理。稅源管理可以從設定戶籍管理卡、建稅源清冊入手,以清理漏征漏管為目標,以核對稅務登記與工商登記為手段,進行經常性的清理,全面摸清“家底”。二是規範管理。從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款入庫、停歇業管理、非正常戶認定、發票領購等多方面予以規範,嚴格按規章辦事,按程式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