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

3、專業化組織程度:農民專業化協會和專業合作社對於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沙坨子鄉成立了食用菌協會,有會員6000人,農民經紀人270人,保證全鄉從事食用菌生產的6200農戶家家都有一名會員,在技術培訓、學習與指導上聯繫比較緊密,在資金扶持上也互相幫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該鄉食用菌產業的不斷壯大。但由於協會成立時間較短、組織程度不高、管理比較鬆散,以及產業鏈條較短的限制,還沒有形成統一供應種子、原料和統一產品收購、包裝、銷售的局面,與科研院所的聯合研製和引進新品種、套用新技術方面的合作還遠遠不夠,僅停留在技術培訓層面。而榆樹林子、小寺溝和平房卻還沒有成立相應的蔬菜協會和畜禽養殖協會,依靠的僅僅是親戚村鄰的指導與互助,既缺乏信息來源,也不了解市場行情。

(五)地方政府執政能力

1、政策引導:指政府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投入、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市場建設,主要包括為促進產業發展制定的優惠政策、落實中央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政策引導是影響農戶經營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對產業化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沙坨子鄉對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到位,落實得力。如該鄉的雙百畝花香菇科技示範園內生產大戶楊連叔,獲得政府無償資金1萬元,國家貼息貸款5000元,自己投入6.8萬元,年生產食用菌3萬盤(袋),純收入可達近10萬元。4個鄉鎮的糧食直補和退耕還林款發放都比較到位,人均糧補7.35元基本到戶。

2、基層幹部帶動能力:實踐證明,村領導班子比較得力的村,村幹部帶領民眾共同致富,農戶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鄉,60%的黨員和80%的村幹部首先帶頭搞起了食用菌生產,在學透了技術、摸透了市場,賺了錢、致了富後,又帶領所在村農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我縣的農業是一種典型的資源約束型農業,耕地面積按71.4萬畝算,人均只有1.8畝,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終將受到耕地資源瓶頸的制約。一方面,糧食單產無法提高,糧食價格比較低;另一方面,增加農業收入也無法靠擴大規模來實現,進而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的家庭經營性收入注定無法成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源泉。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增加農民收入,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勞務經濟,即增加非農就業機會,一是當地的非農工作機會,二是外地的非農就業機會。然而,由於我縣非農產業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夠吸納的勞動力有限,外地的就業信息也比較匱乏,加上大多數農民不願意離土離鄉,勞務經濟所能產生的作用相應減弱。因此,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已成為我縣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縣三大特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均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約因素:食用菌產業,存在菌種質量質量不過關、壞盤率比較高,原輔料來源受限或成本較高,部分農戶技術不過關,部分農戶沒有足夠資金,市場行銷網路不健全、行銷渠道不暢通,市場價格不穩等等問題;設施菜產業,存在因所購買私人品種不過關導致減產滯銷的問題;畜禽養殖業,存在羊的舍飼圈養技術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問題是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產業鏈條不夠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戶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緩慢,組織程度不高,市場發育遲緩,交易信息閉塞,交易量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