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設設施蔬菜發展

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設施菜發展

——對榆樹林子鎮日光溫室大棚建設的調查與啟示

榆樹林子鎮位於冀、遼、蒙交界處,總面積298平方公里,有32469人,其中農業人口31450人,有耕地48200畝,其中水澆地11590畝。2003年底,全鎮財政收入2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該鎮工業企業少,是個典型的農業鄉鎮。2000年全鎮擁有日光溫室大棚32個,2001年新建大棚1004個,2002年新建264個,2003年新建719個,全鎮日光溫室大棚累計達到2019個,今年將新增500個。預計到2005年,榆樹林子和房申兩條川的大棚將會規模連片,成為全縣設施菜大鎮。大棚建設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近幾年來,每個大棚平均收入在1.5萬元左右,收入最高的棚達2.5萬元以上,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棚前的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815元,2001年建起1004個大棚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252元,增長34.9%;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817元,增長31.1%。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增長26.7%,其中來自於大棚收入660元,占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7%。從2000年到2003年,在4年的時間裡,大棚建設為全鎮農民增加收入2669萬元,預計今年4月底,還可增加農民收入2000多萬元。四年來,榆樹林子信用社存款淨增1600多萬元,年均增長400萬元,農民貸款回收率達到77%,成為全縣農村基層信用社中貸款發放最多、回收最快、效益增長最快的基層信用社,僅在去年黃瓜上市交易的2個月時間,農民就還信用貸款150多萬元,信用社淨增存款300多萬元。

榆樹林子鎮設施菜建設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超越了全縣其他鄉鎮,成為全縣設施菜第一大鎮,並成為全縣乃至全市參觀學習的典範,主要是取決於該鎮抓住了產業發展的關鍵,採取了得力的措施。

一、建市場,抓住銷售龍頭

棚建起來了,農民最擔心銷售問題,蔬菜銷售出去了,農民心裡就有了底,就有了積極性。2001年,該鎮採取項目資金、抵押貸款、幹部集資等多渠道融資的辦法,籌集資金1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0畝的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市場建起來後,為吸引客戶,鎮黨委、政府一方面組織人員到附近的凌源市場,通過疏通關係,尋找客戶。一方面繼續加大招商力度,採取異地尋商、市場招商、優惠聯商等辦法,從北京、黑龍江、內蒙、遼寧等地吸引來大小客戶50多戶,經過幾年的經營運作,市場交易數量不斷增加、功能不斷完善,目前,市場房屋建築面積達到1800平方米,用於辦公、交易、貯藏等房間60多間。今年,再計畫征地20畝,擴建、新建保鮮庫1000立方米。為了保護客戶,規範管理,該鎮又在市場設立了工商管理、治安管理辦公室,維護市場的正常交易,打擊欺行霸市行為。良好的市場秩序,增強了對客商的吸引力,增加了菜農進市交易的積極性,在黃瓜上市的季節進入市場交易平均每公斤多賣0.10—0.20元,比凌源市場每公斤高出0.10—0.20元。市場的建立,銷售範圍的擴大,使農民的菜賣上了好價錢。同時,鎮政府每年還能收取市場租賃費12萬元,緩解了財政經費緊張的局面,實現了菜農、市場、客戶、鎮財政的“多贏”。

二、搞服務,解決生產難題

改變政府職能,加大服務力度,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辦不了的事情,是該鎮發展設施產業一個重要舉措。該鎮一班人馬,分成六個工作組,分工包片,以服務為主導,直接入戶做工作,了解和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難題,推動了日光溫室大棚建設。一是多形式調整土地,解決土地散的問題。該鎮採取三種方式,統一調整大棚用地。第一種是徵得80%以上農民同意,統一規劃,分戶實施;第二種是戶與戶之間自行協商調整;第三種是以糧補地、定價租賃、級差找補等形式調整。對自己不建棚又不把土地調給別人建棚的個別戶實行鄉鎮幹部、親戚、朋友包戶包人做工作,一天不行二天,二天不行三天,直到做通為止。對有前科的人及釘子戶,責成鎮直有關職能部門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同時,實行抓重點村,帶其它村的辦法,農民看到其它村都調地建棚,賺了錢,增強了調整土地的積極性,達到了以點帶面的效果。二是協調解決貸款,解決資金制約問題。鎮政府出面進行協調信用社給予建棚戶一定數量的貸款支持,最高戶得到了6000元,對缺資金而又有貸款,信用社不再給予貸款支持的困難戶,鎮村幹部主動為其擔保借貸款。全鎮有10多名鎮、村幹部為農戶擔保貸款40多萬元。其中,鎮長王艷春、呂家店村支部書記常軍分別為困難民眾抵押擔保借貸款4萬元、2.3萬元。僅2003年信用社累計發放小額貸款280多萬元,貼息貸款375.9萬元,鎮、村幹部擔保貸款40多萬元。三是協調服務,解決民眾不好辦、辦不了的問題。在大棚建設中,建棚戶需要木桿的,鎮政府協調林業部門優先設計、審批,對樹遮蔭問題,由林業部門現場設計,發放砍伐證;對大棚用水用電,協調水務、電力等部門給予支持。通過為廣大農民提供有效及時的服務,得到了農民認可,密切了幹群關係,還調動了農民的納稅積極性,特別是在鎮幹部到村戶收取農業稅時,農民交稅非常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