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和新思路抓設設施蔬菜發展

三、抓技術,提高大棚效益

在抓技術服務中,該鎮採取農民適合什麼技術就送什麼技術,需要什麼技術就培訓什麼技術,什麼形式適合就搞什麼形式等靈活多樣的送技術入戶入棚辦法,搞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普及率。農忙季節,技術人員就進入大棚指導,遇到共性問題,就將大棚戶集中到一起,現場講解、指導、示範。對個性問題,實行個別對待,專題解決。農業局技術人員將大棚管理的技術關鍵環節裝訂成冊發給廣大農民,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能力。通過技術人員的培訓,廣大農民重視技術,學技術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很多農民自費訂閱科技書刊,邊學邊實踐,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有的農民已達到了專業水平。通過狠抓技術環節,技術指導到位,榆樹林子生產的黃瓜品質好、口感好、瓜條直、質量好,比外地黃瓜每公斤多賣0.15元,每個棚多增加收入3000—4000元。為了實現大棚茬口的有效銜接,該鎮還推廣了夏季西紅柿生產項目,2002年該鎮嘗試生產了250個大棚,效益很好,每個棚多收入4000多元,2003年推廣了400個大棚西紅柿,實現了大棚的周年利用,周年生產,提高了大棚的產出效益。今年,該鎮計畫推廣600多個大棚、1000畝冷棚夏季西紅柿生產,現在已有10多個客戶預定了產品,每公斤西紅柿預定價格已達到了1.60元。

四、抓機遇,加快大棚發展

該鎮緊緊抓住春節前後,農戶家庭成員比較齊全的有利契機,深入到各村進行宣傳發動,利用身邊典型進行引導示範,抓住春旱不能播種的時機,積極組織農民調地建棚。特別是去年突如其來的非典,造成農民工大量返鄉。榆樹林子鎮黨委、政府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經濟發展。在對返鄉民工體檢隔離15天后,就動員他們投入到大棚建設中。對返鄉農民工手中有錢的,鎮幹部就動員他們建棚;對返鄉農民工有建築技術的,就組織他們搞大棚施工,一方面為建棚戶加快了施工進度,另一方面又為他們增加了勞務收入,做到了一舉雙得。2003年全鎮新建大棚719箇中,有90%都是在非典時期建的。可以說,榆樹林子鎮將不利形勢轉變為有利的機遇,抓住了機遇,加快了大棚建設,減少了秋季建棚的壓力和棚室提溫緩慢的影響,能夠使廣大建棚戶都有一個好收入。

榆樹林子鎮的設施菜建設,不僅致富了農民,也為全縣推動大棚建設發揮了典型示範帶動作用,使工作難度大大降低。也從他們的工作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是建棚必須有規模。有規模就有效益,規模夠了,客戶也值得來一次,滿足購貨要求。客戶一多,效益就好,從而調動了農民建棚積極性,促進了規模的再擴大。規模和客戶實現了互相促進,同步增長,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是服務至關重要。大棚建設中的土地調整、水利配套、電力設施等問題是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情,就需要政府部門的介入,加大協調和服務力度,但不是表面上開幾個會就算是服務了,而要實實在在,直接面對農戶,特別有的農民,當面答應的事,背後幾個人一串,又變卦了,針對這種現象,榆樹林子鎮的鎮幹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工作,直到做通為止。所以,服務需要韌勁,不能見困難就放手,見硬就回。

三是必須抓住銷售的主動權。銷售環節決不可忽視,銷售是否順利關係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關係到產業發展的成敗。榆樹林子鎮就是抓住了銷售的主動權,建了市場,引來了客戶,農民手中的蔬菜產品賣了個好價錢,不僅調動了積極性,也減少了工作的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