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謀劃縣域經濟發展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謀劃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國家政權組織得以穩固的可靠保證。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鄧小理經濟思想博大精深,對於解決當前縣域經濟基礎薄弱問題,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路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這裡,本文從四個方面作些探討。

一、樹立歷史機遇觀,科學確立縣域經濟特色

鄧小平作為戰略家、政治家,從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提高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著眼,提出了歷史機遇問題。鄧小平為了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提高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地位,“我們要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鄧小平善於從國際形勢和我國周邊環境的重大變化中,發展和捕捉我國發展的機遇。他說,“現在世界發生大轉折,就是個機遇。”鄧小平強調抓住機遇,必須爭取時間,加快經濟發展,“要抓住機遇,我們擔心喪失機會,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鄧小平從複雜的矛盾中,尋找機遇,他指出:對國際形勢的變化,“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么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處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實際上情況並不盡然,對我們有利的條件存在著,機遇存在著,問題是善於把握。”

鄧小平用歷史機遇思想觀察和研究中國的發展問題,為我們進行縣域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觀方法論武器。主要體現在要善於用唯物辯證的觀點觀察問題,用巨觀戰略眼光分析問題,從外部條件、內部因素的有機結合中合理確定本縣經濟發展的方向或定位,進而形成特色縣域經濟。

一是搶抓外部發展機遇。要實現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打破依賴本地資源求發展的觀念,搶抓各種機遇。在國際國內市場方面,利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世界市場共融性、開放性的特點,進一步提高發展機遇水平;抓住沿海和發達地區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的機遇。在國家方針政策方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各級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等機遇。在周邊環境方面,利用好宜賓建設一級中心城市和各區縣競相發展的機遇。

二是創造條件爭取機遇。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充分挖掘本縣各種資源,做到比較優勢與後發優勢並重。通過比較優勢建立起一批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達到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同時,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學習模仿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和軌跡,在技術上與發達地區接軌,甚至後來居上,使縣域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實現經濟轉型。南溪縣應確立並壯大農業、教育等優勢,同時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產業基礎等良好環境,通過各種途徑,大力發展特色工業,形成縣域經濟支撐。

三是運用機遇確立特色。縣域經濟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大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隨著市場經濟注重專業分工、聯合協作的趨勢,縣域經濟分工協作顯得越來越重要,這種分工協作,就是一種特色經濟。為此,在確定縣域經濟發展方向或定位時,必須從更大的範圍、更高的位置全面分析發展機遇與本縣優勢,使潛在資源優勢變化現實的資源優勢。南溪縣在西部大開發、四川大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必須充分認識到宜賓建設長江上游一級中心城市的有利時機,緊緊圍繞金沙江滾動開發,結合南溪地理位置和已初步形成的農業、教育、城建等優勢,做好產業配套和生活後勤保障,大力發展食品飲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製造業,構建綜合型的發展區域,形成新的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