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論壇發言稿:教師要有教育良知

2、低收入影響不了良知。

由於泥南的特殊性,仍有部分民師,但這是怎樣的一群人啊,工作中他們能拼能打,幾乎都是骨幹教師,是走在前面的人,工資表里,他們是最低,排在後排的幾位。為這,他們抱怨過,不平過,教出的學生,哪個出去打工的工資不比自己高?隨便做點什麼賺的錢也不比工資少。但他們仍然留下來,他們知道領導在關心他們,上級的關愛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給了他們工作的力量,最主要的是他們已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愛上了這三尺講台,捨不得這些可愛的孩子。為工作,也要生活,所以,他們就比其他人多了另一半家庭的重任。比如,吳治勛、張宗華、唐昌會、王勇、何遠金老師等,農忙時,天不亮就起床,趕著下地去幹活,估計著時間,再回家吃飯,趕到學校上課;下午,要把學校的一切事都安排好之後,到家,門也沒進帶上農具就出發。平時,雙休日,用他們的話戲稱:“免得挨罵,在這兩天掙表現”,把一周的活都在這兩天儘量補上。而工作,卻遠比照顧家庭更負責,比種莊稼更盡心,他們有的是校長、教導主任。作為村小教導主任,工作量更大,他們同時承擔著總務工作的,相當於一個學校的絕大部分都壓在教導身上,不僅如此,還承擔著至少一個班科以上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卻年年居全鄉前列。

家沒在農村的,也一樣,比如國中的江素梅、劉益瓊教師,年年任初三教學,擔任班主任,乾起工作,他們把家務托給丈夫,讓孩子去自由發展;為了工作,找學生談心,可以不厭其煩地說上一個小時,對孩子,卻無時間輔導,談不了幾句就沒耐心。他們的活動是二點一線,教學樓、家庭,他們的時間,90%花在教學上,學生身上。比如江素梅老師,外來學生點著名要到她的班級,他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縣、鄉級優秀班集體,他的班務工作簡而概之是:擔之以恆,嚴慈相濟,自主管理。他的管理方法不多,卻能至始至終,他對學生的要求是嚴的,卻沒忘講清道理,讓學生口服心服;曾多次,就聽到受批評的學生髮自內心地說:“謝謝老師”。外出實踐活動,學生都把搬的打屁蟲往她面前送;回到學校,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她把打屁蟲炒後端進教室,逐一分給學生。我與她同教一班,我是班主任,她是科任教師,我自覺對學生不錯,但學生卻淨把帶來的東西往江老師面前送,我沒份。

社會上有許多人都不明白他們為何這樣傻,他們的回答只有一句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話:乾一行,就要愛一行,站在講台上,就要對得起學生。

3、集體共鑄良知。

一次,在從xx回xx的車上,在同外鄉鎮一位老師閒談時,其間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有親人和熟人在你們學校,了解你們的工作,你們老師工作太忘命,自己不管不顧不說,連孩子也沒時間照顧。學生真的就那么重要嗎?不值得!”一年後,因工作需要,這位老師調到了泥南國中。這是位工作很認真,性格很直的一位老師,看不慣的現象就要說,想不通的事,絕不去做。在一年的教學後,主動向學校要求擔重擔。上期,在一次交談中,他又提起了前邊的話題:“以前我真的不了解泥南的教學,不了解泥南的教師。身在其中,我才明白,老師們之所以這樣,是個責任心,工作態度的問題,我服了。”

xx國中教師,xx教師,是個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實實在在工作的集體,是群把心掏給學生,最讓家長放心的人。他們把教書當作一項事業,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把奉獻看為人生一種境界。他們也是普通人,愛孩子,也愛學生;但在孩子與學生之間,愛的天平卻不自覺地向學生傾斜。他們整日陪同學生,沒時間陪孩子。而他們的孩子,往往在父母回家時,孩子已眼掛淚痕蜷在牆角睡著了;每晚吃過飯,迎接他們的往往是孩子乞求的眼神,央求的童音:“爸爸、媽媽,你們又要到學校嗎?今天可以不去不?”,空蕩的房屋裡,把寂寞、害怕留給孩子,回家看到的是開著燈、門窗關得緊緊的,卻還瞪著眼未入睡的孩子。他們,當孩子的成績下降,行為變差,氣得當面打孩子,卻又不得不背後偷著哭,卻仍然無怨無悔的一群人,給孩子買水果、營養品,還得扳著指頭算細帳,行不行,但當需要向學生捐款,需要獎勵學生時,卻毫不猶豫的一群人;沒有那個教師沒有向學生捐款,沒有那個班的貧困生沒得到過幫助,沒有哪位班主任獎勵學生要科任教師出資的決定沒有人回響。他們為沒上好一節滿意課就心有負罪感,就心情不愉快;他們沒到教室,沒看到學生,就覺得心裡不踏實;他們沒等到學生都已安靜入睡,就不能放心休息。他們送給學生滿腔愛,卻留給自己一身疼。他們對教學、對學生,有想不完的方法,用不完的技巧,對自己的穿著卻沒有心思考慮,一年四季一個樣,隨隨便便一身裝;對生活,沒時間地研究,青菜、白米飯一碗,大塊的豬肉就實惠,不必花時間,也不必費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