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大調解”體系工作推進會的發言材料

縣委、縣政府決定召開這一次高規格大規模的構建“大調解”體系工作推進會,對於建立和保障穩定的社會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人民調解工作將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舉措,充分發揮維護穩定“第一道防線”的基礎作用,積極推動我縣“大調解”工作向縱深發展全面融入大調解工作體系. 藉此機會,就我對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新內涵、新要求和新特點的理解和認識與大家作一交流,以期共同學習和探討.

一、人民調解工作相關基礎知識

(一)、人民調解的涵義、歷史和特點

人民調解屬於民間調解。它是在依法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在雙方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為依據,對民間糾紛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互諒互讓、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定,消除紛爭的一種民眾自治活動。

民間調解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礎。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調解”作為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一直得到延續不斷的運用和發展。中華民族所共有的安分守已、謙讓溫順、克已寬容、豁達大度、誠實友好、追求和諧的心理素質促使了我國調解制度的長盛不衰,

我國現代的人民調解制度萌芽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在反對封建土地制度的農會組織和在一些地區建立的局部政權組織中設立調解組織,調解農民之間的糾紛。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調解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當時的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等地鄉村都設有調解組織,並且稱之為“人民調解委員會”,這個名稱沿用至今。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人民調解制度也走上了一條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地位,1989年國務院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和XX年法務部發布的《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原則等作出規定,確立了我國現行的人民調解制度。

人民調解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已經成為我國訴訟程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人民調解所形成的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不傷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的工作特色,成為提高公民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二)、人民調解的作用和原則

人民調解工作是新時期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最受民眾歡迎的解決糾紛的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人民調解在促進社會矛盾糾紛徹底解決以及和諧社會建構中起著無以替代的基礎作用:一是調處民間糾紛,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保一方穩定,促一方發展;二是預防糾紛、防止矛盾激化,努力減少民轉刑案件的發生;三是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廣大民眾能夠學法用法、知法守法。

1、人民調解工作的基本原則

(1)、平等自願原則

平等自願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糾紛的受理必須基於當事人自願,如果當事人不願意接受調解,或者不願意接受某個組織和個人的調解,或者有一方當事人不願意接受調解,均不能強行調解。二是當事人接受調節自願,一方面要求人民調節委員會要對當事人進行耐心細緻的勸解、開導、疏導,不允許採取歧視、強迫、偏袒和壓制的方法,另一方面當事人在調解中可以隨時拒絕調解。三是調解達成的協定必須出自當事人自願,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把調解意見強加於當事人。

(2)、合法合理原則

一是人民調解組織受理和調解的矛盾糾紛的範圍要符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構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如治安案件、刑事犯罪案件、法院審結的民事案件、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調解。二是人民調解委員會會更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規定的,依據社會公德進行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在充分聽取當事人陳述,調查了解,查明矛盾糾紛發生的事實後,以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為依據,分清是非責任,說服有過錯的一方承當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各自承當相應的責任。 三是達成調解協定的內容要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任何與現行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相背的調解協定都是無效的。

(3)不限制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人民調解不是訴訟的必經程式,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民間糾紛發生後,當事人有權逕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不得因未經調解而限制其訴訟權利。在調解民間糾紛過程中,當事人可以中斷調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調解達成協定的糾紛,當事人仍然有權利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對糾紛及其協定予以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