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大調解”體系工作推進會的發言材料

2、人民調解工作的範圍、受理途徑及調解糾紛期限

民間糾紛,由不得 所在地(所在單位)或者發生地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調解.調解工作的範圍主要指發生在本轄區的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調委會不得受理調解的範圍: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的。法院、公安機關或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者解決的。

受理糾紛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糾紛當事人找到人民調解委員會請求調解糾紛,即當事人主動申請調解。申請調解時,當事人既可口頭申請,也可書面申請。二是人民調解員發現糾紛後,及時主動前去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糾紛,一般在一個月內調結.要求及時,迅速地調解民間糾紛,防止久拖不調或久調不決,導致糾紛激化.

3、人民調解協定的法律效力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定,具有民事契約性質,受法律保護。當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定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定。當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事由時,當事人也可以向法院請求變更或撤銷調解協定或請求確認調解協定無效。當事人一方以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調解協定抗辯。

4、調解協定內容及要求

調解協定應當載明下列事項:(1)雙方當事人基本情況(2)糾紛簡要事實、爭議事項及雙方責任;(3)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4)履行協定的方式、地點、期限;(5)當事人簽名,調解主持人、調解員簽名,人民調解委員會印章。調解協定由糾紛當事人各執一份,人民調解委員會留存一份。人民調解是屬於公益性的民眾自治活動,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向當事人收取任何費用。

5、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

人民調解委員會有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 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區域

性、行業性、專業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幾種形式 。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人以上組成,設主任一人.人民調解員應為人公正,聯繫民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調解員任期三年,可通過選舉產生或組織聘任. 人民調解員與被調解人員之間是民主平等的關係。

二、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發揮人民調解在“大調解”工作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努力為平安和諧儀隴建設保駕護航。

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在制度設定上是相互聯繫、互為補充、協調一致的關係。人民調解在大調解機制中處於基礎性的作用,是社會糾紛解決的第一道防線。這是由人民調解的性質、特點以及優勢所決定的,人民調解直接面對社會矛盾糾紛的第一線,處理解決大部分的社會糾紛,對糾紛起到過濾作用,從而防止矛盾激化、維護社會穩定,使其他糾紛解決機制能發揮最大效能,人民調解在大調解中的地位是處在矛盾糾紛的最前線、最接近基層民眾、面對的糾紛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個位置。人民調解一定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推進構建大調解工作體系的建立,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的協調發展。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下,堅持矛盾隱患排查制,完善”三三調解制”運用有效機制和手段化解矛盾調處糾紛,維護穩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是加強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融入“大調解”格局的關鍵時期,對於各級調解機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努力增強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制度建設、規範化建沒。

加強發展新型人民調解組織。要以鎮鄉(街道)調解組織建設為骨幹,以村(居)調解組織為基礎,不斷建立和完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行業的調解組織建設,使調解工作深入到各行各業、社會各個領域,為應調盡調奠定組織基礎。 加強制度建設。加強制度建設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根本保證縣調解協調解中心將加大對各鎮鄉人民調解組織的指導,幫助其建立和完善以責任制度為核心的業務學習、請示匯報、共同調解、重大糾紛討論、矛盾糾紛排查、登記與統計、檔案管理、總結評比等-系列制度,確保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加強規範化建設。-是鎮鄉(街道)人民調解室庭(室)做到“六有” ,有場所、吊牌、印章、調解文書、台賬、制度。二是要規範調解程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定民事案件的若干現定明確,“人民調解協具有民事契約性質”,這使人民調解協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要從立案、調查、調解、回訪四個程式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