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國小一年級期末家長會發言稿

良好的班級班風是靠一個個學生的素養壘成,也是一個班主任的性格造就的。班級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光是盯著、吼著是行不通的,不但自己累,而且收效甚微,用智慧、用方法的管理才是上上之策。家長的管理亦是如此,今天我就來跟大家交流一下,如何做一個教育的新家長。

一、確立規則。

我認為在低年級段尤為重要的事就是——設立規則。這是件非常繁雜的事,也是需要不斷完善的事。尤其在一年級,對於從幼稚園剛剛來到國小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明白國小生活的遊戲規則格外重要。在開學第一天我就跟我們班孩子一起制定了許多規則,這些規則不需要像課程表那樣一條條書寫、張貼出來,也不需要我用祈使句的語氣給孩子們下命令,孩子們根本不會買賬也記不住。而是要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一點點去實踐,日復一日就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開學第一天孩子們都會把帶來的水杯抱在手裡,有時會摔倒地上發出叮叮噹噹的噪音,有時甚至還會成為他們聯絡感情的“武器”。這個時候我就會問孩子,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水杯不發出這樣的聲響?大家紛紛提議,有的說放在桌洞裡,還有的說放在書包里或者地上,但大家都否決說,這些辦法還是會讓水杯發出噪音呀。最後我提議,可不可以放在後面的櫥子上?這樣像排隊一樣把它們擺齊,一個接一個左右對齊,自己的杯子代表著自己,我們來看看哪個同學沒有站到隊伍里。孩子聽了都覺得很有意思,於是紛紛點頭答應。到了下午,杯子就這樣整整齊齊地擺到了櫥子上,沒有一個孩子忘記放或者沒擺齊。看似簡單的小事,其實就是一個規則的確立,孩子們往後都會自覺遵守這個規則。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的小事,就是像這樣,我們集體商討並確立起我們的規則。從前我總是抱怨,一年級的孩子真是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做不好,但其實他們有可以做好這些小事的能力。關鍵是我們要去告訴他們怎樣去做,如果我們不說,孩子就永遠不會做。所以在家,我們也可嘗試與孩子一起商討種種規則,一起商量什麼事該做,該怎么樣去做,什麼事不該做,為什麼不該做。

二、互換角色,體驗成長。

所謂互換角色,就是我們與孩子之間要彼此體諒、時常彼此交換角色。當我們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先想想如果我是他們會怎么做呢,這樣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再與他們交流起來就會跨越年齡與權威的橫溝,真正走入孩子內心。這樣孩子自然就會願意聽你的,願意改正錯誤。同時,也可以讓孩子當一天長輩,體會我們的艱辛和濃烈的愛。讓孩子從國小做一個感恩的孩子。

三、故事導向,細節引導。

我給大家講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故事。教室里的衛生一直是讓人困擾的問題,低年級衛生大多是由班主任親自打掃。所以找到一個讓孩子保持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小樹在哭泣》是我自己編的一個小故事,內容很簡單,大體就是大樹媽媽被砍伐掉去工廠造成了白紙,小動物們提議節約用紙不要再讓悲劇發生。聽完故事,教室里鴉雀無聲,孩子們都會覺得小樹真是可憐。所以不亂扔紙,節約資源就成了孩子們認同的一件事,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行為。我在引導孩子養成新營好習慣的過程中大多是用故事引導,儘量避免說教。《新教育的一年級》里的很多繪本幫了我很大的忙。比如《笨拙的螃蟹》讓我巧妙的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甘伯伯去遊河》告訴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規則;《一口袋的吻》幫助膽小的孩子克服了上學的恐懼等。我們可以運用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模式告訴他們很多道理。當然,還有很多道理,需要我們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啟迪教育孩子,在平時的親職教育中,儘量減少使用祈使句,多用商量、平等的口吻和孩子交流。

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讚美的力量是神奇的

最後我想建議大家的是要善於運用讚美的語言激勵引導學生。由於低年級學生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差,避免不了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過急。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於用誇獎的方法,多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希望他改善哪一點就往哪方面去鼓勵。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非常渴望得到我們的認可,我們一定要善於讚美他。如果,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我們可以反過來告訴他:如果下次你能這么做就更好了。在表揚聲中,也孩子樹立了榜樣。當然,有慈就有嚴,正所謂嚴慈相濟。有些事情該嚴格的時候還是要嚴格起來,尤其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比如打架、罵人等,一定要硬下心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