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教師發言稿:高一家長會班主任發言稿

第一、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一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二是要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五是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六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八是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新課改的具體目標應實現六大轉變:一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二是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以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六是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有句話說得好:有經驗的校長抓課堂,缺乏經驗的校長抓門房。我認為,工落實這六大目標,對於基層學校來說,關鍵是要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落實於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之中;對於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主要是在每一節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把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於教學的各個環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確定的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確定這一培養目標,正是基礎教育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xx同志關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也是基礎教育承擔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歷史重任的具體落實。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6項具體目標。

課程功能的改革

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尤為重要的是強調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因為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