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教師發言稿:班主任在家長會上的發言稿

7.正確合理的親職教育是人一生的幸福,錯誤和不良的親職教育就是我們自己晚年的痛苦和辛酸。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公民,孩子是我們晚年的繼承和希望。正確、合理的親職教育是人一生的幸福,錯誤、不良的親職教育就是我們自己晚年的痛苦和辛酸。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文明規範、平等競爭的社會,若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恐怕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維持自己、發展自己。人生最大的煩惱莫過於兒女的不成器,為人一生最大的欣慰莫大於孩子的有才有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有一個不成定論的公式:現在多付出一點,盡了自己的努力和職責,否則就會欠賬,欠帳越多就會還債。還債有三個方面:一是升學,二是就業,三是婚姻。當我們在社會上無法維持生存時,就需要孩子的不斷接濟和幫助。有些家庭、父母現在只考慮自己的歡樂和輕鬆,不注重教育付出,結果只能是一代懲罰一代,惡性循環。然而,一些有知識有見地的家庭則是一代負責一代,一代孝敬一代,一代勝過一代,為國家社會培養了棟樑之才,自己也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我想,這也許是我們在座的各位家長考慮的最直接的一個問題。

8.理智愛子,不要在孩子的問題上搞特殊化。

蘇聯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溺愛是一種低本能的愛,真正的愛是理智、高尚的愛,吃喝拉撒睡是愛,教子吃苦教子成材更是愛。

孩子每天都要正常上學,不要為了一點小事讓孩子提前離校,不要為孩子護短。有家長認為,孩子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就是受欺負了、受委屈了,其實不然。其一、身體接觸就算打架嗎?有孩子在下課時喜歡拍一拍同伴。這其實是表示友好,是孩子的天性。有孩子來回的打就有可能使一方獲勝、另一方哭訴著來找老師。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學生之間的矛盾,不能只顧護短到學校來指責別人、為自己的孩子撐腰,這樣不僅容易嚇著孩子,也不利於自己的孩子。其二、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們要詳細了解事情,引導孩子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過失,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挑剔和埋怨。從小就懂得謙虛和禮讓、學會理解和尊重,將來他們就更能適應社會,更有發展空間。如果同學的行為太過分,還是要告訴老師和家長,這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同學的及時幫助。

9.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配合的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礎和品質基礎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質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學校是接過這塊毛坯進行繼續加工的。從家庭,幼稚園,國小到國中,這已是第四棒。而在學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正確親職教育的配合。倘若沒有良好、正確、合理的親職教育配合,再好的師資和學校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

學校的教育形式是群體性的教化形式,它的德智教育及其它教育都是群體性的教化。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底線,以傳授知識為主體,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一個老師負責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教化任務,學校不可能能夠像父母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把教化的對象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無論從教育的時間和精力上來講,還是從教育的對象情感上來說,親職教育都占有特殊的優勢地位和作用,其潛在能量是巨大的,開拓的前景是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