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約的禮儀

依照常規,用以邀約他人的便條不管是留交還是帶交對方,均應裝入信封之中,一同送交。讓邀請條“赤條條”地來來去去,則不甚適宜。

在一般情況下,不論以何種書面形式邀約他人,均須做得越早越好。通常,它應當至少在一周之前到達對方手中,以便對方有所準備。“臨陣磨槍”,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不僅給對方以逼人就範的感覺,而且也是非常不尊重對方的。

附 便條邀約他人的示範一則

劉曉航先生:

茲與遠大集團公司楊林董事約定,下周五中午12時在四川酒家共進工作餐。敬請光臨。

楊青青 留上 5月2日

任何書面形式的邀約,都只有在邀請者經過慎重考慮,認為確有必要之後,才會發出的。因此,在商務交往中,商界人士不管接到來自任何單位、任何個人的書面邀約,都必須及時地、正確地進行處理。自己不論能不能接受對方的邀約,均須按照禮儀的規範,對邀請者待之以禮,給予明確、合“禮”的回答:或者應邀,或者婉拒。置之不理,厚此薄彼,草率從事,都有可能自作自受,自找麻煩。

商界人士在接到以書面通知為形式的正式邀約後,必須認定:邀請者是真心實意地希望自己能夠接受邀請的。對方所看重的,或許是我方單位的名氣和地位,或許是邀請者本人的身份和影響,或許對方單位與我方單位、對方本人與邀請者本人的良好關係,或許是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增進、發展雙方單位或個人之間的關係,……不管怎么說,對方邀請我方,尤其是以書面形式正式地邀約我方,基本上都是對我方尊重與友好的一種表示。“來而不往,非禮也”,所以我方在接到邀約後,應當作出積極的反應。

積極反應的第一步,是要儘快答覆邀請者自己能否接受其邀請。

鑒於同時受到邀請的往往不止於一方,為了使邀請者做到對他所發起的有關約會胸有成竹、避免失敗,任何被邀請者在接到書面邀請之後,不論邀請者對於答覆者有無規定,出於禮貌,都應儘早將自己的決定通知給對方。

事實上,為了了解被邀請者對邀約有何反應,許多邀請者在發出書面邀約時,就對被邀請者有所要求,請對方能否到場必須作出答覆。

通常,類似的規定往往會在書面邀約的行文中出現。例如,要求被邀請者“如蒙光臨,請子函告”,“能否出席,敬請答覆”,以及“盼賜惠復”,等等。

有時,為了確保被邀請者準確無誤地將有關信息反饋給邀請者,在書面邀約正文的左下方,循例要將與邀請者聯絡的具體方式,一一詳盡地提供給被邀請者。它們通常包括:聯絡電話號碼、傳真號碼、電傳號碼、電子信箱號碼(網址)、郵政編碼、電報掛號、尋呼機號碼、聯絡地點以及通信地址等等。以上這些內容不必一一全部列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從中選擇。不過聯絡或諮詢的電話號碼這一項,原則上是不能缺少的。

某些商務往來中所使用的正式邀約,尤其是請柬邀約,依照國際慣例,在正文之中行文時,對被邀請者所作的要求答覆的請求,通常都採用英文或法文的專用詞組和縮寫來表示。

例如:“to remind”意即“備忘”。用在書面邀約中,帶有提醒被邀請者務必注意勿忘之意。

“r.s.v.p.”意即“不論出席與否,均望答覆”。

“regrets only廣意即“不能出席時,請予以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