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心得體會

為什麼孩子那么在意同伴呢?在群體中,積極或者消極的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會超出我們的想像。在群體中,每一個孩子都知道如果不想被嘲笑,只有乖乖得與主流意見站在同一線上,以孩子弱小的肩膀和膽小怕事,是不敢也沒有勇氣挑戰這個團體,甚至某些人寧與眾濁而不願獨清。他寧願做不好,也不願意跟別人不一樣。這被稱為同伎壓力。而認同團體的樣式對各個年齡層的孩子而言,都是一股很大的壓力。其實,連大人都曾經屈服於媒體的流行壓力,不就是為了避免被人嘲笑落伍嗎?

這種同伎壓力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如果家長不關心、尊重、愛護、觀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導他\她把心裡話或者學校的情況告訴你,那么就是等於錯過了教育孩子的良機。

5、立愛自親始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愛祖國從愛媽媽做起。孩子明白道路總是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因此,孩子的愛心應當從孝敬父母和長輩開始培養。當然,父母要做好表率。培養孩子的愛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哪怕是看似沒有生命的自然物和植物,或者有生命的動物和人,都要經常藉機對孩子進行愛心和尊重教育。難以想像,一個孩子對身邊的事情沒有同理心,很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那還能指望他為別人做些什麼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的人際關係會越來越糟糕,甚至難以在社會立足。如,馬加爵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6、做個“懶”家長,意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現在的教育是主體性教育,如果父母事事包辦,不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甚至無能,很難適應學校及社會的環境。因此,我們可以從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庭和處理自己的內務,鼓勵孩子多關心班級,主動幫助別人。一旦家長包辦太多,實際上就等於占據或者剝奪了孩子的主體性!

7、重視培養良好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是每個家庭都應該做到的,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教育孩子成功從培養習慣做起。習慣成自然,其力量就是持之以恆。當然,家長不要急於要求孩子一下子改掉壞習慣,而在於慢慢地讓好習慣培養起來。成功的體驗激勵孩子繼續進步,使孩子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激勵孩子對好的習慣和行為多多重視和堅持,鼓勵孩子把壞的習慣和行為逐步減少。

良好的習慣包括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放下成人的所謂尊嚴,父母尊重寬容的心胸是孩子幸福成功的舞台。

比較東西方的教育我們可以知道:東方教育的特點主要是接受式學習,其特徵為灌輸和記憶,這一學習模式是形成知識系統快而能力培養慢。西方的教育主要是體驗式學習,其特徵為嘗試和探索。而這一學習模式是易於培養能力而形成知識系統慢。我們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8、有意識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