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心得體會

還有一點,無論我們激勵或者批評孩子都應該直截了當地給孩子指明被表揚或者批評的原因。如對孩子說“你真乖”,這種讚美太籠統不夠具體,應該這樣說:“為我很高興你今天把房間整理得如此乾淨。”孩子才會對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把握。

二、密切配合學校和老師的工作

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把父母的話當“聖旨”,而在國小階段則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在13歲以後就最聽同學、朋友的話了。作為國小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是比較願意聽父母的話,但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因此,這一階段作為家長更加應該配合老師和學校。

由於自己也是老師,對孩子班主任、任課老師、學校的要求和做法是十分認同,甚至身同感受。無論如何,樹立老師的威信,按要求規範好自己孩子的言行。對老師的提醒,不要總認為是告狀,心裡難受,而應該覺得是好的機會,早發現問題比晚發現要好,而不要一味地指責別人。如果今天你的孩子不能適應學校,明天他必定也很難適應社會。父母的溺愛最終會害了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外寸步難行,更不要談有進步。

平時,老師要求的作業(包括預習、閱讀、朗讀、背頌、默寫等)一定指導孩子按時有質量地完成。另外,定期主動聯繫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而這些表現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畢竟我們要多了解孩子在家庭以外的表現,來檢驗自己的教育效果。如果發現問題,及時對孩子和自己進行調整。例如,當發現孩子不遵守紀律,就想方設法提醒孩子(把要求貼在筆盒或者寫在紙上、掛在胸前等)。

三、建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同伴的影響力會超過父母。靠一家一戶的力量是難以教育好獨生子女,因此,多讓孩子走到一起,學會交往,共同成長。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要引導孩子交益友,不要交損友。

成功的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誰能堅持,誰就能勝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家長要針對自己孩子的實際(如個性特徵、興趣愛好),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但不能照搬,畢竟你的孩子是與眾不同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而不是由於有父母和老師的監督下才能做好。因此,作為孩子的教育顯得如此的重要和不容易,尤其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孩子的教育確實不容忽視也不容易,要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需要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