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初探

2.立足課堂,精心指導朗讀,強化朗讀訓練。

(1) 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國語,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說實在的,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蹈矩”在“分析”的漩渦里打轉轉,還是多讀讀吧。

(2) 語文課堂教學,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學困生,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一次,我在教《趙州橋》一課時,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跟學生說:“趙州橋舉世聞名,經常有外賓慕名前來目睹它的風采,誰能做個出色的導遊,為外賓介紹”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我順勢引導要想做好導遊,首先要把課文讀熟,並要讀出感情來——讀出為擁有這份歷史遺產的自豪感來,這樣在介紹時,才能眉飛色舞,生動精彩,讓外賓聽了讚嘆不已”。幾句話激活了學生的讀書欲望,連平時不愛讀書的學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讀起來。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複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哪怕是對朗讀的評估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可規定一節課內指名朗讀每人不能超過兩次,多為醜小鴨創造“登台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醜小鴨”的經歷。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一次王樹紅老師上《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我請學生試讀,提醒他們:“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有的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

到位。於是,老師引導學生再讀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學生才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4)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經集體討論研究,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山裡的孩子》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較佳訓練點。“滿山遍野/都有/ 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帶著重號的讀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並有餘音,體現省略號的餘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噹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後,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