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應該注意:1.保證“三個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詞典、一本合適的參考書。上課置於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隨時查閱;2.掌握三種方法。查字典的三種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數筆畫查字法,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可通過競賽等形式鞏固強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學活用。有些學生使用參考書,不是“參考”,而是“照搬”。發言照本宣科,做作業照單全抄,這非常不利於思維的發展及自學能力的成長,失去了使用參考書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有些教師不準學生使用參考書,這種做法也是不對的。它完全否定了參考書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問題的關鍵不在參考書,而在怎樣使用參考書。我們認為,提倡活學活用才是根本的出路。要求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鼓勵爭論,把參考書上的知識觀點轉化為如己所出,這樣,才真正利用了參考書。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範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字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占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 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複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有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么,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開掘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

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如人教版國小五年級《燕子》這一課,就抓住“濛濛細雨”、“微風吹拂”等一系列詞語來提問,逐步揭示課文內容。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如《“諾曼第”號遇難記》,課題為什麼要加引號?“為什麼遇難?怎樣遇難的?3.抓事物之間的關係提問。如《白楊》,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疑問,或能幫助理清文章思路,或明了寫作特點,或緊扣課文重點,或直撲文章中心,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鍊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