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評價的個人體會

以前國小階段的教育教學,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看成績。期末考試的時候,只要是成績好,那整個學生便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了!主科是這樣,品德課——這個在國小里被視作無足輕重的課程就更是如此了:只要品德考試成績優秀,那么個人的整體素質和修養也肯定是優秀了!哪來的品德評價呢?反正,我們學校連品德課都形同虛設,更別提什麼對學生的品德評價了!

我覺得這很牽強。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就代表其它各方面也好嗎?不一定!比如,班級第一名的學生,他可能有自私、不合群等各種性格缺陷。如果老師一味地認為他是一個優秀的學生的話,就會忽略對他不良性格的重新影響和塑造,而他本人又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那么,他的這些性格缺陷也許就會和他相伴終生了,這將對他未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多么深遠的負面影響啊!

新修訂的品德與社會課評價的目的和原則,明確提出品德與生活課評價的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與生活能力提升”。可見,評價一個學生品德好壞的原則較之以前已經有了質的變化。

通過學習,我覺得應改變以往狹窄的評價觀,評價重心應從過分關注結果轉向關注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所以,作為一個品德課老師,我們要立足現實,加強學習,將發展性評價這種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吸收和內化,重視發展、重視過程,使自己的評價觀真正得到轉變,從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評價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