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學會”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石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該報告其中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而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四個學會”給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指明了教育的目標和方向。下面就分別談談“四個學會”。

學會求知,就是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烈的求知慾;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怕困難、堅韌不拔、勤奮向上、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有較好的學習方法。但凡學業有成的人在學習上都能自覺認真、刻苦鑽研和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我們注意到,有的孩子出身於貧寒家庭,既無家學淵源,又無較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卻學業有成;有的孩子出生於富裕家庭,又是擇校又是請家教,生活和學習條件都很優越,但學業平平,難成大器。究其原因,兩者在求知目的、求知精神、求知方法差異使然。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凸現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改變命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理解和接受。學會求知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其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學會做事是生活的需要,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鍛鍊的事情。《國小生守則》規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要求學生從小養成做事的習慣。四體不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人侍候,不會侍候人,這樣的人於自己、家庭、社會都不利。由於家庭的嬌慣,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的現象日益嚴重。他們不愛做事,不會做事,甚至厭惡做事。他們不僅公益勞動很少參加,連日常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也懶得動。而我們的一些家長自己累死累活,大包大攬,就是不讓孩子做事,生怕孩子累著,生怕孩子在勞動中出意外。孩子上了中學,生活還不能自理,甚至有的上了大學,父母還要請保姆為孩子料理生活。

“小事不做何以做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很難想像,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大學生將來走上社會能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服務?能為國家多做貢獻?能有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學會做事,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健康發展、成才的基本要素之一。學會做事,對於促進大腦思維的發展,促進身體的健康成長,培養熱愛勞動,摒棄好逸惡勞思想,逐步提高生存競爭能力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學會共處就是要學會尊重人,與人平等友好相處,具有兼容的氣度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據了解,有不少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常處於中心位置,連吃什麼東西,穿什麼衣服,父母都要聽他的。在父母的嬌慣下,養成了嬌氣、驕氣和霸氣。在集體活動中,獨生子女往往居高臨下指揮別人,就像在家裡指使家裡人一樣。一旦事不隨意,耍脾氣泄私憤;在禮貌待人、關心別人方面的表現也不怎么樣,他們的霸氣往往使自己處於不合群的孤立地位。

學會共處是社會的要求,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家長教育孩子學會共處,一是不要嬌慣孩子,該表揚的表揚,該批評的批評,該制止的制止,不要一味遷就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二是不要把孩子禁錮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多讓孩子接觸各類活動,如參加夏令營、聯誼會、演講會、慶祝會、讀書活動、文娛活動、體育競賽活動等,讓他們在活動中互相了解,增強友誼,體驗團隊精神,縮短自己和集體的“磨合期”。

學會做人是學會做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學會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學業、事業成功的保證。

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人往往出問題。XX年7月12日,遼寧xx中學女生楊某(筆者不忍心提到她的真實名字),自測聯考成績不理想,沒等實際成績公布,就上吊自殺了。其實,她的考分已超過省重點大學分數線近30分,這樣的成績可以考上吉林大學、遼寧大學等一類本科院校。人們在震驚惋惜之餘,紛紛感嘆:心裡素質教育是何等重要啊!

學會做人不僅要教育孩子禮貌待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還要教育孩子不怕困難,吃苦耐勞,善待挫折,鑄造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尤其是提高心理協調能力,避免在挫折和失敗面前經不起考驗而採取極端的做法。

教育專家指出,教子成才,必先教子成人。忽略了教子成人的重要性,那是很危險的,至少說是不明智的。一些家長不惜花大本錢為孩子擇校,請家教,報名參加各種藝術班,甚至運用經濟激勵機制,考上多少分就給多少錢等等。至於孩子內心有什麼感受,心理有多少壓力,家長了解的並不多。有經驗的家長,既重視子女的智育,又重視子女的德育,有意識地進行挫折教育,使子女有較好的心理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