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體會:前行在靈性、高效的教育路上

海安縣曲塘鎮中心國小  王曉艷

3月30日,上完第一節課,我便一路飛奔至車站,搭上開往南通的班車,直奔目的地——通師二附。雖然天空陰沉沉地,卻趕不去我心中的那股興奮勁兒,因為我將親眼看到教育精英們的教學展示,親身經歷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就這樣,帶著這份期待與興奮,我與同去的周老師緊趕慢趕總算在1點之前趕到了報到地點——通師二附的體藝宮。拿了活動材料之後,我倆便找了一個滿意的座位安置下來。打開手中的活動材料,我知道這次展示的都是低年級的語文課!而我一直從事的都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一份“失落”不免襲上心頭,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就這樣,我“陰差陽錯”地一連聽了六節低年級的語文課。

聽課之後,我的失落蕩然無存,留在我心中的只有“震撼”。我震撼於六位老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震撼於通師二附學生精彩的課堂發言。她們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感受到原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可以上得如此地靈動、妙趣而有富有勃勃的生機。

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夯實基礎,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吳建英、楊金萍、孫建英等六位老師的語文課堂都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高效”的主題。

一、培養習慣,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

俗話說:習慣決定命運!我認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除了給予孩子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因為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有責任對孩子的一生負責,我們要有大教育的觀點,不是為了分數而教,而是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而教。而且目前,我們教育者著力培養的正是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它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三大板塊。這三大板塊在六位老師的語文課堂上也有所體現,如徐萍老師的《學會做客》不僅教會了孩子如何做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小客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應有的生活習慣和交往習慣;楊金萍老師在教學成語“舐犢之愛”時,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法去認識陌生的“舐”、“犢”二字,這樣的做法不僅複習了部首查字法,培養了孩子查字典的能力,而且養成了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教無聲老師的學習習慣;瞿聰聰老師在引導孩子說“這是一隻怎樣的兔子?它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一直引導孩子們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來說,這就培養了孩子按順序說話、說完整話的說話習慣,也為孩子升入高一級學寫作文而打下了基礎;吳建英校長在引導孩子們去字典爺爺那兒找“礻”和“衤”的字時,面對孩子們還沒聽清老師的要求就急於去做的情景,這樣說道:“現在不動,聽清老師的要求再行動。”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培養了孩子們做任何事都要聽清要求再去做的習慣。另外,吳建英、張傑、楊金萍、孫建英四位老師都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認字、寫字的習慣。

二、創設情境,打造富有磁性的語文課堂

中央教科所朱小曼博士說過:“今天,情境已成為我們時代的話語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活就是情境性的,生活是處在情境中的,離開了情境,很難理解和運用知識。”

低年級的孩子生性活潑好動,要讓他們喜歡上那“枯燥乏味”的方塊字,就必須重視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教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形成孩子學習的磁場,從而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這一磁場的創設在六位老師的課堂上都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引力。例如,張傑老師通過孩子喜歡玩的魔方來讓孩子學習生字,孩子們一個個熱情高漲;孫建英老師在鞏固詞語的時候,將詞寶寶們設計成了一閃而過的淘氣包娃娃,學生興趣盎然,緊緊地抓住機會“喚”詞兒;吳建英校長課前創設的一個猜字謎的情境,讓孩子們領略了方塊字的奇妙,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方塊字的興趣;徐萍老師的口語交際課始終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生活的情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學會了做客的一些基本禮儀,懂得了做客的時候要認真傾聽長輩們的意見,與長輩們交談的時候要注意自然大方,有禮貌;楊金萍老師則是再現了孩子們與親人生活的情境,引導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了成語“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三、突出自主,打造靈性高效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國家督學成尚榮也說過:“兒童是自由者、探索者、遊戲者……”所以我們絕不能在課堂上忽視兒童的主體性,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運用教學策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