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教育風雲榜”系列大賽活動總結

每次會議、每項活動,在徵得領導同意後,我們都事先召開專題籌備會,研製落實方案,拿出“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就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後的相關事項,逐個“掛號”、逐項“銷號”,堅持不到位不放過、不滿意不銷號,做到不留盲點、不漏細節、不出失誤;根據需要,及時召開推進協調會;大家主動想事、主動做事,凡事不拖拉、不越時,前一項工作完成後,馬不停蹄,立即投入下一項。這樣的情形,周而復始、輪番上演,直至今天。

同一活動不同階段需要相互銜接、環環相扣、依序推進,但由於項目多、時間緊、戰線長、節奏快,造成不同活動不同階段的相互交叉滲透,這就要求我們在依照方案、按圖索驥的同時,必須做出統籌安排、合理整合,著實傷了番腦筋,比如:在“開幕式”上,宣讀並印發了“選聘區級兼職教研員”的通知;在3月20-21日召開的“評審培訓會”上,舉行了“區級兼職教研員聘任儀式”;在3月27-28日分學科舉行的“參賽教師專題教研會”上,抽取了說課比賽場次簽,分發了參賽證;……。

(三)多元統整,高效研修

本次大賽,“同題異構”貫穿始終:說課、備課、上課、反思,四個賽目為同一課題;觀摩會的展示課也是同一課題,議課稿就是據此撰寫的。目的就是:聚焦一節課,圍繞一節課的課前、課中、課後的全過程,讓教師們參與備課、說課、上課、反思、議課的完整的實踐探索。

“同題異構”,貴在“同題求異構”,妙在“異曲求同工”,重在“殊途求同歸”。賽前,雖然對全區教師進行了網路培訓(包括導學案的編制與使用、教學目標的制定、表達與呈現、“預學—展示—反饋”操作流程、如何備課、怎樣說課、如何觀課議課、怎樣做好課後反思),3月27-28日,組織參賽教師就競賽指定的課題分學科進行了專題研討,但內容圍繞的都是“共性、應然”的東西,而非“個性、實然”的問題。

在競賽中,各位選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呈現出各展所長、各顯特色的課堂形態,展露出同一內容不同的設計與實施,彰顯了不同教師不同的風格與智慧,演繹了不一樣的精彩;同時,也讓大家清楚地看到:同一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觀摩教師既開闊了視野又拓寬了思路,既深化了認識又尋找了差距,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在借鑑傳承中領悟,在融合超越中升華,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加速了教學改革進程。這無疑是“同題異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其價值與魅力所在!

這次活動,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致力於以競賽為主線,構建“賽學研培教展考寫”八措並舉、八位一體的區域複合研訓模式(當然,這次缺“考”),務求工作實效。

4月9-10日,舉行了“說課比賽觀摩”活動。與其說精彩的演說、精美的課件吸引了“同台競技教師”眼球,倒不如說別俱匠心的精湛預設,加之釋放出的理念與智慧,讓在場的“觀眾”受益良多。

4月21日,開展了“導學案設計評選”活動。旨在激勵教師有效備課,緊繞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從有利於學生操作的角度創作,注重全程整體關聯式策劃,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學”的功效,實現教師的“深入淺出”與學生的“淺入深出”的無縫對接,進一步提升創建生本課堂的活力。同時,還要求提供“思維導圖”,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就是試圖引導學校和教師認識它、掌握它、運用它,通過學習、使用心智圖、概念圖、因果圖等簡易實用的“思維可視化”技術,逐步走上“思維可視化”教與學之路。

5月12日-6月2日,舉辦了“課堂教學比武”活動。這次競賽,不僅展示了教師的教學魅力,分享了教學經驗成果,激發了教師投身教研教改的熱情,而且引導教師將“聚焦課堂,決勝課堂”作為價值選擇和自覺追求,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間,我們還安排了“校際互訪、城鄉互動”。他們相互學習借鑑、相互交流探討,得到了共同提高,並增加了彼此間的了解,增進了雙方的友誼,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每次“上課觀課”後,我們都當場組織參賽教師開展了“反思議課”教研活動,並要求執教者務必在隨後5天內上交課後反思文稿,參加下一輪的“課後反思評比”活動。

教師不僅要“照亮別人”,更應“完善自己”,在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同時,教師的教學主體性更需率先得到發展。這項活動,促使教師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經驗得以升華,找到不足得到修正;同時,加深對教學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理解,引發主動探索新思想、新途徑、新方法,將理念轉化為行動,使教學更理性、更自覺、更最佳化、更有效,適應改革需要,並獲得自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