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運用教育技術,踏實上好每一堂課(國培教育體會)

參加了這次教育技術的網路培訓,我感到受益非淺。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在網上先後聆聽了一線教師和教育專家的報告和講座,這些和我們一樣奮鬥在一線,靠實實在在積累摸索出豐富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和教育研究專家的講解,都讓我豁然開朗。連續地聽講,並不覺得枯燥,並不覺得累人,這自有講者娓娓道來,深情並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是他們所講內容的實用性、可操作性確實讓我學到許多有用經驗。常言說得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通過學習,我領略到了教學藝術的內涵與境界,我也認識到在平時自己工作的粗糙與不足。他們的先進教學經驗以及智慧性的處理技巧,更讓我感覺到了他們的那一份愛生之心,還讓我知道了如何去引領學生去思考分析,從而學會自己學習等等。我感覺到自己對處理教學方面的知識增長了很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無論是專業理論知識還是教學經驗,都在培訓中得到了較大的進步。 總之,經過培訓後,我對如何上好課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下面就這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一:課前精心備課。

備課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尤其是課程改革後,新課程標準更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備好課很重要。

1. 備教材與學材。教材是備課的資源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網路、報刊、書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學的源頭活水,在備課時,教師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學標準和三維目標,要善於發掘教材的教學價值,要善於將生活素材轉化為課堂學材。例如,備“角的度量”一課時,除了顧及靜態的教材資源外,還可選取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材料,當學生面對“拋物時應成什麼角度才拋得最遠?”、“椅子應設計多大角度的靠背時,坐得才舒服?”等生活問題時,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更重要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及對數學學習的深層認識。  2. 備學生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生的心理特徵差異很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備課要備到學生的心坎上,備課前,應通過一些手段或途徑,了解學生學習新內容前的心理狀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和教學方式,把握好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等,將學生引進奇妙的數學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益。

3. 備教材與教法 教法與學法密不可分,但教法決不等同學法,更不能完全代替學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新課程下的備課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法,更需要研究學生的學法,如在備“年、月、日”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師可在學習資源上為學生準備好幾年的年曆表和與年、月、日相關的背景知識,在學習方式上為學生設計分類統計、小組合作的方法,有了這樣的備課,在教學時學生一定能主動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學習活動也一定能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 備學情預案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開放、互動、生成的課堂,單一教學方案,很可能會讓教師處境尷尬,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如遇到這些問題,該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學生的思維會在哪些地方卡殼?如果思維卡殼了,教師怎樣引領?故教師務必在開放點、互動處多設計幾套“學情預案”,力爭做到有的放矢。如在“三角形邊的關係”的備課時,三角形三條邊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學生可先猜想,然後拿出小棒圍一圍,想一想,再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對學生探索的各種情況進行預測:可能會把三邊的長度進行比較,發現三邊相等可以圍成三角形;可能會把較短兩邊的和第三邊進行比較;可能會把任意兩邊之和與第三邊進行比較;也可能會把其中兩邊的差與第三邊進行比較……。這樣在上課時教師就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思維進行恰如其分地引導,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預設是課堂教學目標所需,生成是課堂教學活動所必然,面對生成,多備一套預案,教學就會多幾分有效,課堂就會多幾分靈動,教師也會少幾分茫然。

二:課上引導學生

每當我自己講課或者聽別人講課時,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上好一節數學課呢?經過這些天的培訓和學習,我從中悟出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我認為一節成功的數學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