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活動日確立全過程   

1993年3月18日,這個日子已經銘刻進歷史。   

這一天在北京開幕的全國首屆科技人才交流洽談會其現實意義與歷史影響都是深的。應該說,"3.18"是中國科技史的一個里程碑。

我們曾從中國近代史中司出一個道理:落後就在挨打。我們也從新中國40多年的建設中逐漸認識了一個真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儘管為此我們付出了很多。   

當改革開放推進第13個年頭,科技之光已高照九洲,可是,陽光下也有陰影:科技人才流通不暢,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這一切,都嚴重製約著以濟的發展。   

怎么辦?

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尋此情況自然胸中有數,並一直琢磨著解決辦法。1992年7月,他們出台了一個方案:舉辦全國性的科技人才交流大會,並擬定於10月召開。然而,萬事開頭難。到了10月,開會無望,不得不延期至12月,兩個月後,仍不能按期舉行。   

這一項目在兩度夭折的情況下,中國人才技術交流中心的主任郭全勝想到了一個人--鐵流。於是他三顧茅廬,力請這位中華國產精品推展會秘書長、北京鐵流公關策劃公司董事長"出山"。   

中華國產精品推展會是中國公共關係協會的一個常設性機構,成立兩年多來先後策劃了一系列大型公關活動,如1990年的"亞運健兒紅樓壯行酒",1991年的"'千里冰之夜'毛澤東詩詞誦晚會"及去年3。15拯救霞飛化妝品行動"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使鐵流名聲遠揚。   

對鐵流的舉動常常持支持態度的人們這一次卻發出了一片反對之聲。新聞界的朋友勸告他說,歷來搞科技都是賠本,因為一提起我國的科研院所,給人印象就是一個"窮"字,科技市場也是一潭死水,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推展會內部也是反對者眾,大家認為各種交流多如牛毛,難以再出新意。鐵流思考再三,訂為舉辦科技人才交流會是件"功德無量"的大事,於是力排眾議,開始籌劃大會。

記者出身的鐵流,深深了解傳媒對公關成敗的重大作用。要想成功地舉辦這樣一次全國規模的大會,必須要製造新聞熱點,吸引發行量大、影響範圍廣的報紙,刊發大會訊息,造成聲勢。鐵流雖然在11月份接手,但他要求把大會開幕定在1993年3月18日舉行。15年前的這一天,國家召開了科學技術代表大會,鄧小平在會上首次提出"科技是生產力,科技人員、知識分子不是臭老九,而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光輝論斷,因而把洽談會定在這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一天開幕,是第一個新聞熱點;接著進一步把3月18日建議為"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並散發倡議書,製造第二個新聞熱點。這是兩個最基本的策劃,圍繞這兩點方能掀起新聞報導的熱潮。   

倡議書寫好的,組委會10多位工作人員登門拜訪學部委員,並請他們在倡議書上籤名,支持把3月18日定為"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在短短半個月內,就有120多位學部委員在倡議書上籤了名。"120多位學部委員簽名支持把3月18日定為'科技人才活動日'"這一訊息立即成為搶手新聞,新華社發了通稿,全國80多家報紙刊發了這一訊息。   

為了造起更大的聲勢,組委會採取登廣告的形式,3月12日同時在《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商報》、《中國青年報》上全文刊登倡議書及120多名學部委員的簽名名單。為什麼要選這一天?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兩會"代表進京的日子,訊息隨著報紙傳到了"兩會"代表們中部。組委會同時動員採訪兩會的記者,請兩會代表簽名。很快100多名人大代表在倡議書上籤了名。這一訊息立即以"100多名出席全國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的代表支持把每年的3月18日定為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為題旨見諸端。   

事實證明,強大的宣傳攻勢成效顯著,在開會前10天,國際展覽中心4個展廳內的攤位即告爆滿。

推展會這一炮打響了:在短短的4天內,成交額及協定成交額共達1。6億元人民幣、5000萬美元,共有兩萬餘人次簽定了協定應聘書,簽定技術成果轉讓協定3400餘個。驚人的數字統計足以說明這次公關的成功,但這次洽談會的深遠意義還不僅僅體現於數字之中。   

組織這次大會,既沒有憑藉任何一個部門的權力,也沒有伸手向國家要一分錢,就憑著智慧,憑著公關這神奇的"斯芬克司之劍",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截至5月底,各報刊發訊息、特寫等各類報導近300篇,這在新聞界屬少有的情況,足見此次大會影響之大。鐵流意猶未盡,又"信入拈來"一個項目;設立"3.18南京大杯科技新聞獎",對"3.18"大會的新聞報導進行評獎。此舉使這一活動餘音繞樑,三月不絕。   

全國首屆科技人才技術交流洽談會開創了中國科技界人才合理流動的先河,對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三個人大代表提議,建議把3月18日定為"全國科技人才活動日"。   

"3.18"的奇蹟,不是某一介臆榻出來的神話,而是抓住了特定的歷史契機,把握住了當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呼聲,順應了科技興邦的歷史潮流。然後通過公關策劃,才把這神話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