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題報告範文

1.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 學生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 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4.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包括本門課程的教師、同學以及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圖書資料及網上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四、如何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的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技套用的普及,隨著現代化的深入進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套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路化,藉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的大勢。

信息技術與新教材教學整合是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結合起來,有機統一在一個時空平台上,藉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於教學,要套用於教學,使之既能增加教學良性效應,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有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和信息技術一樣,教學也是一種手段,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結果也仍然是一種手段,使用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使教學任務的更好完成,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顯然,這種整合模式,應該成為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也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有力支撐。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學演示的工具。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教師可利用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以便清楚地說明講解的結構,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等。

2、主體交流的媒體。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通過網際網路、區域網路的硬體環境,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專題質疑、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感情交流,以及師生與外校外地外界的連結,達到快速、優質、高效的目的,實現知識獲取和能力訓練的最大效益。這種整合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

教學,既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如出題、評定等,還能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解決因主體個別差異導致的質量失衡問題,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投入性、自覺性。

3、資源環境的生成。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可以突破書本知識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而不斷最佳化生成新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環境。囊括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無限豐富的資源。這樣的資源被開發利用,使語文教學的手段和條件都將發生巨大變化。類似於尺幅千里、留聲致遠、異步對話、心游萬仞、思接千載、時空隧道等種種原來屬於誇張想像範疇的東西,一旦在語文教學中成為現實,就會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而且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4、新的知識的構建。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新知識構建的載體,緣於它與教學整合時,能培養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這種整合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時,對信息進行重新整理、最佳化組合和加工運用,因而能將大量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這樣一來,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和能力,打好紮實、全面的文化基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利用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資源的平台。我校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起步較早,1996年就形成了校園網,搬入新校區後,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多媒體設備的配置,每個教室、每個教師都擁有一台電腦

,使我校教師都能參與資源建設,可以說我校資源建設參與者眾,資源豐富,形成了系統,每位老師都能自覺的製作課件、音像資料,熟練的運用多媒體完成教學任務。

“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課題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語文教學資源:

一是交流,我們課題組和全國各大語文網站有著良好的共建關係。我們和三槐居、中學語文資源網、中學語文網中網本著“資源共享、互通有無”的原則,進行資源交換,在短時間內豐富了我校資源庫。

二是原創,我校的資源建設主要靠原創。全方位、全立體的參與,我們的教案幾乎全是原創,如王兆平校長的《沁園春•長沙》就體現了他的教學思考即詩歌教學應當採用“誦讀——揭標——激疑——研究”的教學模式。

三是建立專門的媒體製作隊伍。學校為之配備了“多媒體製作中心”,課題組有一支專門從事媒體製作的隊伍,定期開會、交流、製作新的媒體製品,一些老師有自己的音像製品,現在我們擁有本套教材的全部課文錄音和絕大部分課件、視頻。

我們學校用於整合語文教學資源的平台有四個:

一、供校內語文教師交流互動的平台:區域網路——高中語文組(從1998備課組到2005備課組)。我校語文資料已經過8年的積累,總計擁有課件1600多個,音像資料600多個,教案2000多份。

二、用來貯存語文多媒體製品的區域網路——語文音像資料,主要貯存音頻、視頻、圖片和課件,作為永久貯存,一般語文教師沒有許可權修改。

三、教師的個人空間,主要是每位教師的電腦,有40G的空間,教育網上有200M的空間。

四、供我校師生之間、校與校之間互動交流的平台——“三人行中學語文網”。

“三人行中學語文網”的創始人和總斑竹是王兆平校長,技術主管是我校網路中心的單東明主任,課題的各位老師分別擔任各個版塊的版主。

這個網站分為首頁和論壇兩個部分,首頁主要為本站的精華展示、理論探索、專題研究等內容。我們的課題《高中語文新教材使用研究》可以在首頁的“專題研究”中搜尋到(首頁有文章、圖片、試題、音像等頻道;有“特級教師王兆平論文選”、“高一語文備課中心”“高二語文備課中心”等專題)。

“三人行中學語文論壇”是一個資源性的論壇,它分為理論研究、高三語文、高二語文、高一語文、作文指導等版塊,集中展示本校教師的教案、課件、音像製品和學生作文。我們的論壇建設特別重視師生的互動,學生可以在這個論壇上提問,教師也可以在論壇上回答,版主不光有老師,也有學生。學生版主主要集中在“星光燦爛”版塊,這是我校《星光文學社》的專題,以發表本校同學的優秀作文為主。學生參與管理、參與建設

“三人行中學語文論壇”目前點擊率比較高的是聯考專題、高三試題,截止目前為止,本網已擁有江蘇省10個省市的所有語文一模試題;“三人行中學語文網”每天線上平均3000人,每天點擊有7000人次,在全國語文教育類網站中目前排名第86位。在全國語文界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三人行中學語文網”以高中內容為主,但也輻射了人教版、蘇教版的內容,國中版塊每天的點擊率也很高,影響力也很大。

五、怎樣延伸使用讀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指歸,“在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基礎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二是破除比較複雜的記敘、比較複雜的說明和比較複雜的議論‘三階段’模式;三是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學生用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改革的前兩項是對以往語文知識教學系統的“資產重組”和“盤活再流通”,而第三項改革則是從無到有的嶄新創造,是真正的“創世紀”。因此,後者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思想衝擊和對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衝擊,力度都將遠遠超過前者。可以這么說,這次以改革教材為契機的語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從深層次上看,取決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語文教師能否轉變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從操作層面來看,則取決於我們能否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同時,能否充分意識到利用《語文讀本》的重要性,語文讀本運用得好壞恰恰是測度一個教師是否已經轉變語文教學觀念的風向標——在語文教科書教學內容已經占滿了法定教學時間的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讀本》的學習,決不僅僅是工作態度或者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語文性質、語文教育性質、語文教學性質的問題。

“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的教科書。但課時有限,課文數量不能多,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在這一目的要求下,專家學者編寫了這套《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編者將其閱讀部分的選文分為延伸性的、鑑賞性的、知識性的三部分,但無論哪一種選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都應注重其輻射功能,注重積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語文學習方法的舉一反三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文讀本》過程中掌握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則。這是落實《語文讀本》編輯意圖的一種途徑,也是宣傳語文學習重要性的一大舉措;更是扶植和保護乃至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們可以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利用做如下延伸。

五、怎樣延伸使用讀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指歸,“在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基礎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分編;二是破除比較複雜的記敘、比較複雜的說明和比較複雜的議論‘三階段’模式;三是編寫與教科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學生用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改革的前兩項是對以往語文知識教學系統的“資產重組”和“盤活再流通”,而第三項改革則是從無到有的嶄新創造,是真正的“創世紀”。因此,後者對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思想衝擊和對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衝擊,力度都將遠遠超過前者。可以這么說,這次以改革教材為契機的語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從深層次上看,取決於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語文教師能否轉變語文教育教學思想;從操作層面來看,則取決於我們能否充分利用好《語文讀本》。同時,能否充分意識到利用《語文讀本》的重要性,語文讀本運用得好壞恰恰是測度一個教師是否已經轉變語文教學觀念的風向標——在語文教科書教學內容已經占滿了法定教學時間的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讀本》的學習,決不僅僅是工作態度或者教學方法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語文性質、語文教育性質、語文教學性質的問題。

“學習語文,首要的是在課內學習的教科書。但課時有限,課文數量不能多,只憑一套教科書培養語文能力,顯然是難以奏效的。因此,還必須加強課外學習,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正是在這一目的要求下,專家學者編寫了這套《語文讀本》。

《語文讀本》編者將其閱讀部分的選文分為延伸性的、鑑賞性的、知識性的三部分,但無論哪一種選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都應注重其輻射功能,注重積累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對語文學習方法的舉一反三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語文讀本》過程中掌握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則。這是落實《語文讀本》編輯意圖的一種途徑,也是宣傳語文學習重要性的一大舉措;更是扶植和保護乃至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們可以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利用做如下延伸。

(一)將《語文讀本》的學習延伸到課堂教學

“教材包括課內用的教科書(課本)和課外用的《語文讀本》”,《語文讀本》與課本都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編寫者對《語文讀本》和課本所規定的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是不同的,“對教科書(課本),一般要求精讀,訓練比較系統,力度也比較大;對《語文讀本》,一般要求略讀,運用從精讀方面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去獨立閱讀……”做這樣的區分是必要的,它將有利於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讀。但一些教師就此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語文讀本》中所有的選文在其知識含量上,訓練可行性上,甚至作品的藝術性乃至學習的趣味性上,都不如課本中的選文。學習語文的知識和經驗也是由學習課本的過程單向地流向學習《語文讀本》的過程。然而事實是,知識經驗就如同細胞中的自由水,它的運動是沒有方向的;又正如虹吸管中的水,哪裡低就流向哪裡,可以由此及彼,也可由彼及此。並且,《語文讀本》中的選文也並不比課本中的選文差。謝冕的《永遠的校園》與課本選文江澤民的《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都是紀念北大、介紹北大的文章,並且兩文的語文訓練要點都是尋繹作者行文思路,但兩文文體不同,作者身份不同,行文角度不同,行文思路隱顯不同,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先側重性地對謝冕的文章進行詳解,那么學習《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的效果將會更好。先秦諸子散文單元,在精講課本中《季氏將伐顓臾》之後再精讀《語文讀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讓學生比較全面了解孔子的為人和儒家學說的基本原理。《逍遙遊》由於其超常規的難度阻遏了學生學習道家學派作品的興趣,我們應該大膽選講《莊子)中內容相對淺顯又有較強趣味性的作品以做彌補,如《庖丁解牛》《秋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