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教師研修交流材料

第四、讀寫結合點的合理化。

“學習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這裡突出了運用語言的重要性。運用的途徑是什麼呢?就中年級來說,我的理解就是口語交際和練筆、寫作。要做到一課一得,一課一練,我們要想的問題就應該是:我們得什麼?練什麼?所以切入點的選擇就顯得至關重要。切入點的選擇要緊扣文章中突出的寫法,表達方法,結構等。邢志敏老師的《欲速則不達》的讀寫結合切入點是:結合文章中景公“焦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索性”的態度變化,

寫寫你生活中發生的事。教師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的三個場景,指導用上關鍵字進行練筆。我在培訓期間講《扁鵲治病》,由於文中的對話比較突出,於是我設計了小練筆《穿越時空的對話》,以:“蔡桓公已經奄奄一息了,我來到他的床前為開頭,”寫一寫“我”和蔡桓公的對話,這樣就和文章的主要寫法接軌了。例如學習《太陽》,就可以運用作比較、對比、列數字等說明方法介紹一下我們的操場;《鄉下人家》就可以抓住文章語言清新質樸的特點,寫一寫冬季的景色等等。這不光是在學習用用語言文字,而且還落實了課標中“每天語文課上要有10分鐘的寫字練習”的要求。其實想一想,這些工作我們也在做,但就我自身來講,存在的問題是:1. 切入點找的不夠恰當。2.練習目的不是十分明確。  3.教師缺乏細緻、有效的指導。也就是說,我們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第五、歸納、練習的科學化。

在這一方面,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思維導圖”的利用。這就是教師和學生繪製的思維導圖,我尤其喜歡的是單元思維導圖的利用。大家可以看到,一單元的重點內容一覽無餘。學生能自己找出問題,自己繪製,效果一定會強於教師一遍遍的總結重複。說到這裡……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套用於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利於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是東尼·博贊。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中國套用思維導圖大約有20多年時間。所以我就在想,我真的需要加強學習!因為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省實驗的老師和同學那種內在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向學習型、研究型、專業性的方向努力,儘管我們還不能在一時之間有多大的改變,但是至少我們已經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