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與政府行為的關係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它關係到我國企業能否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否完善,經濟能否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等重大改革課題,因此一直受到經濟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關係並不僅僅是政府與國有企業的關係

,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質的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1.我國政企關係的新變化

1.1 政企關係類型日趨多樣化

當前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關係大體上有三種:第一種是"警察與司機關係",政府與企業沒有隸屬關係,政府只需要告訴企業什麽是不該做,企業其餘事情政府一律不過問不干涉。這種政企業關係在歐美已開發國家比較普遍。第二種是"手足關係",即政府與企業之間相互依賴,官商一體。日本的政企關係屬於該種類型。第三種是"父子關係",企業隸屬於政府,不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對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擁有決定權。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政企關係大致屬於這種類型。

我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政企關係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原來的純粹的"父子關係",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種類型的混合型政企關係過渡:政府與部分國有企業之間、一些鄉鎮政府與其所轄的鄉鎮企業之間依然保持著"父子關係";政府與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的"交通警與司機"的關係;一些地方政府與其所辦的企業、部分鄉鎮政府與鄉鎮企業之間則形成了利害相關、生死與共的"手足關係",政府與企業一體,政府企具有了業化傾向。

1.2 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係日趨突出

以前,每當談起政府與企業關係,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專業經濟管理部門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但是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業迅速發展,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政府與企業關係不再局限於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於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而政府職能部門與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企業整體之間的關係日益引起關注。這是因為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係涵蓋所有專業領域;其次是職能部門僅僅在某些特定職能上與企業發生關係;第三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係是隨機的,非緊密性的;第四是職能部門視企業為均質的,不論企業性質如何,規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對待;第五是職能部門與企業的關係多為由法律調整的法律關係,這種關係很難由行政手段調整。因此,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係是現階段政企關係中的基本關係,在國有企業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後,職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將是政府與企業關係的全部內涵。

1.3企業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的關係重要性增強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與上級主管政府之間的關係逐步理順,而越來越多的與所在地政府之間發生關係,如就業、稅收、企業社會負擔的轉移、企業支援地方建設等關係。同時,大型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也面臨如何與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關係的問題。這些企業絕大部分的日常經濟活動都發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約束與管轄。當地政府對企業的態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企業對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會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1.4政企雙方在職責上越位與缺位行為同時並存

政府的越位行為表現在與國有企業政企不分、干涉企業經營、亂收費等方面。其缺位行為表現在國有資產出資者缺位、公共服務提供者缺位、市場競爭監督者缺位等行為。企業的越位行為表現是一些國有企業私自處置企業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強迫企業職工購買企業股份等行為。其缺位行為表現有國有企業沒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功能、企業不能按國家政策規定保障下崗職工權益、不履行保護環境職責產生嚴重污染以及偷稅漏稅等行為。

1.5政企關係的當事主體呈現多元化狀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企業關係不再僅限於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而是政府與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之間的關係;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也不只是企業與專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關係,還要處理與政府職能部門的關係,不僅要與主管政府打交道,還要處理好與企業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機構所在地政府的關係。政企關係主體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所呈現出的上述變化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對於我國的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來說,這些變化是新生事物,在處理雙方關係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良好政企關係的建立,從而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