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與政府行為的關係

2.政企關係新變化產生的原因

2.1市場經濟體製取代計畫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取代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上一頁[1] [2] 計畫經濟體制對政府與企業關係的變化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為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必須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成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企業法人,從而與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體資格,兩者之間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係。法律上保證的這一平等關係,對政企關係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為建

立新型的政企關係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據。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職能進行轉變以提高效率,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傳統體制是下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具有明顯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經濟職能與其他職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獨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經濟職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能,用經濟計畫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場機制;其三是強調用政府的經濟職能(當然同時也使用其他職能)同時解決巨觀和微觀兩方面的問題,政府的經濟計畫和巨觀管理直接"侵入"到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內部。這種狀況直接阻礙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進展,轉換政府職能以越來越成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對政府職能進行了轉變,經過其主要表現是:(1)部分專業經濟管理機構改組為經濟實體或行業協會,不再承擔政府職能。(2)暫時保留的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亦將生產經營權大幅度下放給企業,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機構和人員精簡;(3)政府管理方式發生了初步轉變,如減少指令性計畫和行政命令,強化巨觀調控職能等;(4)積極探索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實行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離的新路。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企關係的變化消除了一個直接障礙。

2.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引進了外資,也產生了同時產生了幾種新新性質的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外資獨資企業。這些企業與我國各級政府在一開始就不存在行政隸屬關係,因而為我國原來單一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2.3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我國20 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是沿著兩條線進行的,一是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確立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的,國家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宏本文來源:/觀經濟穩定運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構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所有制基礎。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到1997年迅速發展到占經濟總量的1/4,湧現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非國有制經濟的壯大與發展,為政企關係的轉變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出現,也是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出現了紛紜複雜的局面,導致了政企關係新變化的出現。

3.合理的企業與政府關係模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對政企關係的轉變前景十分關心,並紛紛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關係模式。綜合起來看,合理的企也與政府關係應該具備以下原則:

3.1主體平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是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同樣,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維護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體,是能夠承擔行政行為責任的行政法人。企業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間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係,因而從主體資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3.2法治原則。行政機關和企業是不同的主體,必然有不同的利益關係,調整這種關係的準則職能是法律。行政機關的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必然會影響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動職能在法定範圍內,依照本機關的職責和許可權行事,所實行的行政行為必須有充分確鑿的證據並且符合法定程式。當行政權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業權益時,企業有權要其行政機關補救或賠償。企業也必須依法進行經營活動。

3.3權利、義務對等。政府的權利是徵收稅賦,義務是為納稅人提公共服務;企業的權利是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是向政府交納稅賦。

3.4平等保護原則。在職能部門面前,不論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都是企業法人,因此,任何企業依法經營都要受到平的保護,任何企業違反法律都將受到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