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總工會“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經驗材料

XX年4月以來,**縣總工會創新工會工作模式,提出了“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目標,著手開展村級工會組建工作。該工作從調研到試點,從試點至全面鋪開,歷時10個月。這期間農民工要求加入工會組織的願望由冷轉熱,村級工會組織建設也由當初的無章可循到現在的逐步規範。全縣248個村村村成立工會,會員人數為126816人,入會積極分子達1389人。**縣開展村級工會組建工作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點:

一是通過“一調(研)二借(助)三提高”的方式,擴大工會新職能知曉率,提高廣大農民工對建立村級工會組織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一調二借三提高”,即深入農村調研,了解農民工家庭情況。藉助媒體、藉助各種會議平台進行村級工會組建宣傳,達到提高工會知名度,提高對“黨工共建”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提高基層工會服務農民工,為農民工維權服務的意識。

**縣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資源匱乏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外出務工農民達20多萬人次。長期外出務工人員有8萬多人。外出務工人員收入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XX年4月,為切實加強對**縣農民工的有效管理和服務,按照xx關於“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增強工會組織凝聚力”的重要指示及“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以及“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要求,我縣著手開展了村級工會的組建工作。縣總工會以“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為調研課題,以組建村級工會為目的,深入各村進行調研,了解到當前農村經濟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勞務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最為顯著的特點。建立村級工會,切實維護這一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推動勞務經濟的持續有序發展,是促進城鄉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所需;擴大工會覆蓋面,增強工會凝聚力,充分發揮村級工會作為鄉鎮黨委、村支部聯繫農民工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是打造“平安**”、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藉助了《勞動時報》、《黔東南日報》、《且蘭**》及有關電視媒體、網站,藉助機關、部門召開的一些會議有意識地向與會者宣傳“黨工共建”的意義,在全縣營造濃厚的村級工會組建工作氛圍。這不僅提高了工會組織在農民工心中的知名度,同時還提高了廣大幹部職工和人民民眾對組建村級工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提高了工會服務農民工,為農民工維權以及農民工結合自身特點自我維權的意識,從而為下一步開展組建村級工會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運用“一試(點)二依(靠)三促進”的辦法,推動村級工會組建工作的開展

“一試二依三促進”,即開展試點工作;依靠各級黨組織,依靠工會法律法規抓好組建工作;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促進村級工會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促進村級工會組建後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全縣248個村工會的迅速成立。

在組建村級工會時,縣總工會打破常規工作模式,堅持“簡化手續先建會,補充程式後報批,穩步推進再規範”的思路,積極務實地開展了組建工作。按照**縣委《關於認真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的通知》和《關於農民工加入工會實施辦法》的檔案精神,我們首先在農民工聚集地、民眾覺悟高、經濟基礎好的12個村,通過推薦和選舉方式,成立由農民工代表組成的村工會委員會,又根據不同工作性質組建工會小組,補充完善了村工會的組織建設。其次,以工會小組為單位進行農民工入會的宣傳動員和登記工作。使農民工明白工會是為他們服務的組織,拉近了工會與農民工的距離,增強了組建人員與農民工的親和力,有力地促進了組建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三,由村黨支部以書面檔案形式,向鄉鎮黨委和縣總工會上報成立村工會的報告,再由縣總工會批覆同意成立村工會委員會,予以正式審批設立。這樣做既增強了村級工會的合法性、程式性,也體現了“依法建會”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