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生物課改中的知識教學經驗交流

新課標倡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同以往的生物教學大綱相比,更加強調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這是不是意味著降低了知識教學的要求?對這個問題如果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回答,答案只能是否。有的老師反駁:“在課時沒有增加,甚至有些學校課時減少的情況下,要強化能力和情感目標的達成,知識目標能不降低嗎?這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嗎?”是的,知識教學的要求是有變化,但這一變化最好不用是否降低來表述,而是要全面分析。

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於知識目標的表述。“課程總目標”指出,在知識方面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並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套用”。義務教育是公民基礎教育,而不是專業人才的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當掌握的生物學知識應當是作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識,而不是只有成為生物學專家才需要的知識。因此,這裡所說的“基本”和“基礎”都是對培養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長期作為基礎知識的某些內容,比如水螅、蝸蟲等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對於系統的生物學專業教育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離普通公民的生活終究太遠,學習的意義不大,在課程標準中就不做要求了。這就反映了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面向將來不斷深造直至成為生物學專門人才的學生。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的要求還有一條基本考慮,就是要處理好基礎性和實用性的關係。既要選取生產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又不能僅考慮有用,將種植、養殖、治病療傷等實用性知識作重點,否則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頭豬”的老路。知識內容與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相關性越高,實現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時效性越長久,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價值就越大。因此,課程總目標強調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學習,用的動詞是“獲得”,而關於套用,用的動詞是“了解並關注”。概念、原理和規律都是從事實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概念的形成、對原理和規律的掌握,也必須建立在認知事實的基礎上,因此,課程總目標還強調生物學基本事實的學習。生物學事實包羅萬象,這時所說的“基本事實”是指學習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所必需的事實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等都是事實性知識,其中花的結構是學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屬於基本事實。 而花的附屬結構、花的類型、花序的類型及特點,儘管以往長期保留在國中生物教材中,卻不屬於新課標所說基本事實的範疇。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三條基本考慮是強調理解的質,而不是信息的量。對需要學生單純記憶的知識作了精簡,對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則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簡過多過繁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的內容,提出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要求。再比如,“具體內容標準”的內容和表述方式,也體現了這一思路。“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繫”、“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等等,都是要求學生達成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單純記憶。

課程標準對知識教學要求的第四條基本考慮是將生物學知識作為生物科學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知識教學與能力和情感目標的達成統一考慮,而不是單純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打破了傳統的植物、動物、人體等幾大塊內容的學科體系,讓學生經常圍繞著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來探究生物學問題,既有利於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於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為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打下理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