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熱帶農業科技考察

台灣熱帶農業科技考察

應台灣屏東農會的邀請,我們於2001年10月12日至21日,先後對台灣恆春生態農場、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屏東九如果蔬批發市場、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台南麻豆鎮農會果蔬產銷班、台南文旦優質柚種植園、蝴蝶蘭苗莆公司、台灣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霧峰農會菇類博物館、桐林觀光農園、台北果蔬拍賣批發市場、假日花卉市場等進行了考察,並拜會了屏東農會、台北農會和台灣財團法人農業發展基金會,考察的主要形式是參觀與座談交流相結合。現將有關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優質品種的研究開發與推廣 

(一)有分工比較明確的科研與技術推廣體系 

台灣農業科研與推廣機構大體上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台灣農業試驗所、試驗場和改良場,其人員納入公務人員管理,科研經費全部由“政府”負擔,主要從事無性繁殖的品種研究和種資源保護,不負責品種推廣;其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完全由“政府”資助並納入公務人員管理的試驗場和改良場,經過新品種試種和栽培技術的配套完善,再經各級農會配合向農民推廣。 

第二類是財團法人專業化研究所,如台灣香蕉研究所,屬民營性質,不以營利為目標,科研經費的來源是自籌或向“政務”部門申請科研補助;此類研究機構在從事優質品種研究的同時,通過種植示範,直接將其研究成果以“政府”補貼價格向農民推廣。 

第三類,為企業性質的科研機構,如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為民營企業,下設研究部(包括若干個研究農場)、技術部、業務部、國外部和財務部等,以營利為目的,專門從事雜交作物、果蔬等優質品種的研究開發、示範推廣、銷售,完全是市場行為運作。 

(二)注重科研投入 

台灣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30多位科研人員,每年由“政務”部門撥款7000多萬新台幣,折合人民幣約1750多萬元,一半直接用於科研,一半用於人員工資。台灣香蕉研究所,雖為民營科研單位,但其每年的科研經費,90%以上來自“政務”部門的資助。作為企業的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申請每年可獲得科研技術推廣專項補助,同時企業自身每年要將其利潤的10%用於新品種的研究開發。 

(三)注重品種改良和產期調節栽培技術研究 

台灣有關農業部門非常重視品種改良工作,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收集作物品種和種質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及其分所,均有相當規模的種質庫,為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台灣地區品種更新很快,新品種層出不窮,大大提高了台灣農業的競爭力。最近推出的優良品種有:鳳梨台農13號、16號、17號、18號、19號,荔枝71-3-15和75-5-1-4,香蕉台蕉2號、台蕉3號、新北蕉、寶島蕉,芒果台農1號,油梨84O24G和87-5-14,另外還有釋迦(番荔枝)、黑珍珠(蓮霧)、番木瓜、水晶番石榴以及花卉、甘薯、水稻等一些新的品種。為延長水果供應期,提高銷售價格,台灣在水果產期調節和保鮮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較為成功的有:套袋保鮮技術和蓮霧、番石榴、番荔枝、葡萄、龍眼均衡上市栽培技術,如蓮霧在10-3月份均有上市,番石榴、葡萄、楊桃全年均有上市,10月份仍有新鮮的龍眼上市。 

(四)台灣的作物品種登記與保護 

台灣實行品種登記制度,不論是常規作物還是雜交作物,只要是新品種,均要進行品種登記,但台灣不實行品種審定製度。只要完成品種登記,就可進行品種推廣。同時,台灣對於新品種實行品種保護制度,但由於大多數品種是在政務部門撥款或資助下培育出來的,要無償地向農戶進行推廣,所以申請品種保護的多數是從事品種開發經營的私營企業。 

二、台灣最大的農民組織--農會 

台灣農會是台灣職能最健全、組織最完善、經濟實力最強、上下自成系統的農民組織,其宗旨為: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農會為法人,屬於獨立自主經營的民間組織,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照《農會法》對農會進行管理。 

(一)農會的主要任務 

1、傳播農業法規,調解農事糾紛。 

2、推廣優質品種、肥料,組織農民培訓,向農民傳授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實行專業區經營,引導農民進行有組織的農業生產經營,包括農畜產品的運銷、儲存、加工及市場經營等。 

3、從事會員金融業務,在吸收會員存款的同時,使會員在不用抵押的情況下獲取貸款。 

4、接受會員的委託,辦理農業保險業務。 

5、促進農村文化、醫療衛生以及福利救濟事業。 

6、從事一些經商辦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 

《農會法》規定,農會從事上述經營活動,在規定的利潤範圍內享有免稅政策,具體由“行政院”決定。但同時規定,農會利潤的62%要用於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 

(二)農會的設立 

目前台灣農會分省(市)、縣(市)、鄉(鎮、區)三級,分別接受同級相應級別的“農政”部門的指導。鄉(鎮、區)農會,根據實際需要,可下設農事小組,為農會基層直屬單位,必要時再分班工作。各級農會人財物獨立,依法自主經營。 

(三)會員 

農會會員分為“會員”和“贊助會員”。 

年滿二十歲,居住在農會組織區域內,實際從事農業,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經審查合格後,可成為農會會員,每戶以一人為限。 

1、自耕農。 

2、佃農。 

3、農業學校畢業或有農業專著或發明,並現在從事農業推廣工作者。 

4、服務於依法登記的農林牧場的員工,並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 

年滿二十歲,居住在農會組織區域內,不具備以上條件者,可以申請加入個人贊助會員。凡依法登記的農業合作組織、公司、行號、工廠,也可申請加入農會為團體贊助會員。個人贊助會員和團體贊助會員,除可以被選舉為監事外,沒有其他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其他和會員享有同樣的權利。 

下級農會為上級農會的會員。下級農會參加上級農會的代表,由該農會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其名額由主管“農政”部門決定。下級農會的理事長為上級農會會員代表大會的當然代表。《農會法》規定,各級農會代表中,應有三分之二以上為自耕農、佃農及僱農。會員代表任期為四年,連選可以連任。 

(四)農會職員 

農會的三位主要職員為理事長、常務監事和總幹事。 

理事長和常務監事分別由理事會和監事會選舉產生,理事和監事由會員代表選任。各級農會的理事和監事應有三分之二以上為自耕農、佃農和僱農。上級農會理事和監事不能兼任下級農會的理事和監事。農會的理事和監事,應於選舉前辦理候選人登記,非經登記,不得參加競選。農會的理事和監事不能在與農會有競爭性的團體或企業內任職,不能從事與農會有競爭性的營利事務。 

農會總幹事,由理事會聘任,但候選人必須經上級政務部門批准。 

總幹事以外的聘任人員,由總幹事就農會統一考試合格人員中聘任,並接受總幹事的統一領導。 

農會總幹事及聘任人員均為專職人員,不能兼營工商業或兼任公私團體任何有薪酬的職務或各級民意代表。否則視同辭職。 

(五)農會的職權劃分 

農會以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會員(代表)大會休會期間,理事會依照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進行工作,監事會監察業務及財務。農會會員(代表)、理事和監事所能行使的職權,僅限於會議期間。農會總幹事按照大會決議執行任務,並向理事會負責;如有違反法令、章程,使農會受損時,應負賠償責任。農會財產非因不可抗力致使損害時,總幹事及有關職員負連帶賠償責任。 

三、台灣農業的發展方向及其政策取向 

台灣農業在台灣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為台灣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台灣整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面對加入WTO之後開放的國際市場,台灣農業的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挑戰。為此,台灣就其農業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以對農業結構做進一步的調整,提高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一)台灣農業發展的三個方向。 

針對新的市場變化和21世紀高科技產業新時代,目前,台灣著重支持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農產品生產、支持不易進口的一些新鮮農產品的生產、支持適宜地方特色休閒農業的發展,並提出農業發展的三個方向。 

一是,科技農業。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產銷體系;發展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抗病抗蟲、高產優質的作物新品種,降低生產成本。 

二是,知識經濟農業。藉助知識的創新、交流與套用,創造更高的農業產值,推動農工合作,使農業生產企業化,提高競爭優勢。 

三是,休閒農業。整合休閒農場、娛樂漁業、森林育樂、農漁會資源,構建休閒農園;規劃休閒旅遊,促進觀光旅遊業的發展。 

(二)建立二級產業和三級產業的農業發展策略 

這一策略實質上和大陸所提的“農業產業化”是一致的。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利潤,台灣對其農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思路:打破農業經營僅為一級產業的觀念,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等,以獲取較大的利潤;同時建立二級產業、三級產業的農業發展策略,使產、制、銷一元化。 

在農產品收穫後,要求依據形狀、大小、色澤、成熟度、機械傷害、病蟲害、裂果、日曬、畸形等特徵進行分級包裝。包裝則依不同資材、不同容器、不同包裝方式等包裝同一等級的產品,以迎合市場需求,便利運銷、便利議價,減少交易糾紛,提高商品信譽。對於不合格品,則予以加工利用,以增加農產品的利用價值。加工不僅可以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且可增加附加價值,利用發展食品加工來帶動農業工業化與企業化經營,以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 

(三)策略聯盟,提高農業競爭能力 

台灣平均農場規模為1公頃,歐盟為18公頃,美國為207公頃,台灣認為,台灣農業為小農經營,必須將眾多的小農組合成大農,組織力量實施大農經營,通過不同產業間實行策略聯盟的方式,整合現有的農業組織、工商業組織,分別成立產銷聯盟、加工聯盟、物流聯盟及休閒聯盟,形成新的團隊,以資源互補、利潤分享,使台灣走出小農經營的困境,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他們認為,農業策略聯盟是未來振興台灣農村經濟的最重要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迎接未來加入WTO的挑戰。 

(四)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主體和導向作用 

台灣農民生產的農產品主要通過產銷班直接流通、農會自辦超市、產銷班和合作社集中到批發市場拍賣等三種渠道進行銷售,其中批發市場拍賣量約占總銷售量的80%。 

產銷班是台灣農民按所從事的行業,在農會的指導下自願聯合的基層產銷組織。主要是推動農戶共同經營解決個體農戶生產、運輸銷售的困難,通過銷售及時反饋信息,指導生產。通過對農產品的集中檢驗、精選、分級、包裝、統一拍賣等方式,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如我們所考察的台南麻豆鎮果蔬產銷班,把農戶生產的番石榴集中後,在農會產銷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通過保鮮、包裝,銷售價比分散經營的提高30%。據了解目前台灣擁有1萬多個產銷班組織,參加人數達20萬。 

台灣各級農會,按照《農會法》賦於的可以從事“農畜產品之運銷、倉儲、加工、製造及市場經營”的職能,在“政府”的資助下,興辦超級市場,主要從事農副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的銷售。農會所辦超市減少了銷售的中間環節,降低了經營成本,頗受農民和消費者的歡迎。 

台灣農產品批發市場,是以“行政”管理部門資助為主的公益事業,“政府”投資一般占50%左右,這也是台灣對農業和農民的扶持政策之一。批發市場建設由行政主管部門規劃,列入財政預算支持,並規定批發市場的經營不能以贏利為目的,且無償提供交易信息服務。凡經批准進入批發市場的承銷者或供貨人,不付攤位費,貨物成交後,買賣雙方只向批發市場交納1.5-2.5%的管理費。如我們所參觀的台北市果蔬批發市場,“行政”部門所持的投資公有股占50%,該批發市場,管理規範,交易快捷,每天交易數量達上千噸,據了解台灣全省的各種農產品大多數都是通過該批發市場交易的,為指導台灣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五)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為應對加入WTO後國際市場競爭,台灣對其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進行逐個分析,對市場競爭能力比較弱的農產品,由價格保護轉為就地補貼,鼓勵農民逐漸退出。如水稻生產,台灣以平均每公頃5100新台幣補貼,鼓勵農民休耕。在農業生產方面,免收農業稅;所有農用地,一律免收土地占用稅。 

四、建議 

(一)加強與台灣熱作產業的交流合作。台灣熱帶果蔬、花卉品種選育成果顯著,有比較豐富的優良品種資源,其栽培技術也比較先進,但台灣地區勞動成本高,農業發展的空間較小。目前,應當發揮我部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農業部南亞熱作開發辦和中國熱作學會等組織的紐帶和行業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兩岸熱作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既可提高大陸地區農業科研生產水平,引進更多的優良品種和技術,加速大陸熱帶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增強熱帶農業生產的競爭力,又可為台灣農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二)加快熱帶果蔬和花卉產業化進程。近年來,南亞熱作地區從台灣和其他地區相繼引進了一些熱作良種,大部分都試種成功。建議農業部增加對熱作產業化的扶持力度,發揮我部熱作事業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地區農墾企業的龍頭作用,加快對一些配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儘快形成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熱作產業。 

(三)推進大陸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多年來,台灣農業一直被視為小農經營實現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的典型,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尤其是加入WTO後市場的變化,既使是台灣自身也越來越認識到擴大規模經營、走出小農經營的緊迫性。大陸農業家庭經營的平均規模還不到0.5公頃,比台灣農場平均規模1公頃還相差很遠。因此,大陸農業的發展,可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在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領域,在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條件下,加快適度規模經營的步伐,儘快實現大陸農業發展的第二次飛躍。 

(四)切實提高大陸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實行小農經營的台灣農業,之所以能在幾十年內就實現了專業化、商品化和現代化,與其採取的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經營方式密不可分。台灣農業從選種、生產技術到產品銷售,每一生產經營的環節,都有一些以農會為主的民間組織,為其服務,每一區域都使其小農經營的每一環節做到組織化,統一面向市場。面對加入WTO後的國際市場,台灣農業正準備在更大的範圍內,通過實施聯盟策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以進一步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目前大陸農村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種子站、畜牧獸醫站、農機站、水利站和經管站等農業服務組織,應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深化改革,進行制度創新,理順職能,使其成為政府指導下的市場經濟主體,獨立經營,自我發展;同時引導並鼓勵農民組成多種多樣的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體系;這種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增強服務體系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將政府財政支持集中到通過市場調節無法做到的服務內容上來,進一步發揮好政府作用。通過加強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組織化程度,把生產者組織起來有序地進入市場,以推動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優質化,進一步提高市場能力,促進大陸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考察團成員:魏克佳李偉方鄭文榮賴詩仁曾慶 

苑體強張國良周健華樊秀琴吳曉玲 

趙秋菊孫光明王宏彥劉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