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應日本農林水產省的邀請,中國農業生產流通考察團一行6人,於2月19日至3月4日對日本農業進行了考察。考察團與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糧食廳、統計情報部等部門就主要農產品產銷和貿易現狀、法律、政策及農業統計等進行座談,先後考察了北海道廳農政部、愛知縣廳農林水產部、農林水產省蔬菜茶葉試驗場(靜岡縣)及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大田市場、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等。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日本農業生產及貿易

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約3900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國土總面積37.78平方公里,總人口1.252億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在分散、小規模農戶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一)農業生產狀況

日本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其次是小麥、馬鈴薯、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茶葉、蠶絲、甜菜、蔬菜等。

1.稻穀——2000年稻穀總面積17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76.3萬公頃),比1999年減少1.8萬公頃,減幅1%;稻穀總產量949萬噸(其中水稻產量947.2萬噸,比1999年增加31.5萬噸,增產3%;水稻平均單產5370公斤/公頃,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頃,增長4%。稻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規模相對較大的北海道,戶均經營規模在10公頃以下和10公頃以上各占總戶數的51%和49%,其它地區戶均3公頃以下和以上的分別占79%和21%。稻穀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插秧、收割、烘乾率分別達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為17.6%。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日本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計畫,主動調減稻穀面積,擴大小麥面積,稻穀生產出現了控制和調減總量、推廣優質品種、擴大經營規模等發展趨勢。

2.小麥——2000年麥類作物播種面積2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縣,其中小麥面積18.3萬公頃;麥類總產量90.3萬噸,比上年增產14%,其中小麥產量68.8萬噸,比上年增產18%。隨著稻穀面積的調減,小麥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3.大豆——2000年大豆播種面積12.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3%;大豆總產量23.5萬噸,比上年增長26%。

4.甜菜——2000年甜菜播種面積6.95萬公頃,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甜菜總產量367.3萬噸,平均單產53.15噸/公頃。

5.水果——2000年果樹總面積29萬公頃,總產量600萬噸。其中柑桔、蘋果面積占果樹總面積的22%和16%,產量占果品總產量的25%和15%。

6.茶葉——2000年茶園總面積5.04萬公頃,茶葉總產量8.9萬噸。主要集中在靜岡和鹿爾島,茶園面積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41.7%和16%。靜岡茶葉生產規模較小,以生產玉露、末茶等高檔茶為主,鹿爾島茶葉生產規模較大,以生產普通煎茶為主。日本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茶園管理基本採用小型機械,機械採茶面積占總面積的20%。

(二)農產品貿易狀況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別是耕地緊缺,雖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給外,多數農產品供不應求,外貿依存度很高,成為農產品進口大國。1999年日本農林水產品進口額620.67億美元,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0%,比1998年增7.2%;農林水產品出口額僅29.94億美元,只占外貿出口總額的0.7%。其中,農產品進口、出口額分別為359.74億美元和16.69億美元。農林水產品進口國主要是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999年進口額分別占27.3%、10.9%、6.8%和6.4%,與1995年相比,從中國進口份額提高了2.7個百分點。

1.糧食——日本國內糧食自給率在40%左右,199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確定糧食自給率從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協定,日本進口大米72萬噸,占國內總消費量的10%左右。進口大米分別來自美國(占48%)、泰國(占22%)、澳大利亞(占16%)、中國(占12%)、越南(占2%)。其它糧食品種如玉米、小麥、大豆等主要依靠進口。1999年進口玉米1660.6萬噸,進口額18.87億美元,平均到岸價格(CIF)113.44美元/噸,進口美國玉米占95.7%;1999年進口小麥597.3萬噸,進口額10.75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80.27美元/噸,進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小麥分別占55.5%、25.5%和19.0%,國內小麥自給率僅9%;1999年進口大豆488.4萬噸,進口額12億美元,平均到岸價245.35美元/噸,進口美國、巴西、加拿大、中國大豆分別占79%、12%、3%和3%,國內大豆自給率僅4%。

2.經濟作物產品——1999年日本國內生產食糖80萬噸,總需求量231萬噸,國內自給率35%,1999年進口食糖146萬噸;1999年進口新鮮蔬菜82.7萬噸,進口額9.3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123美元/噸,國內蔬菜自給率在80%左右。其中,進口中國、美國蔬菜分別占進口總量的33%和29%;1999年進口冷凍蔬菜68.95萬噸,進口額8.4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222美元/噸,從美國、中國進口量分別占46%和34%;國內茶葉總消費量13.5萬噸,1999年進口茶葉5萬噸,其中從中國進口綠茶1.2萬噸、烏龍茶2萬噸。水果國內自給率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進口。

二、日本農業法規及政策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僅為2%,但國家財政農業預算約占預算總額的5%-7%。2001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預算屬“黃箱政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高達3兆日元(263.8億美元),屬“綠箱政策”的財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億美元)。日本的農業法律政策總體上建立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基礎之上。

(一)日本《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的基本內容

1999年7月日本國會頒布了新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以下簡稱《新基本法》),廢止了1961年制訂的《農業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強調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努力提高糧食和食品的自給率;二是強調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三是強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環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強調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日本農業應對WTO所採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長期以來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理由,採取如進口數量限額、高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多種措施控制進口的增長。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特別是新一輪WTO多邊貿易談判以來,日本政府也認識到開放市場是大勢所趨,並著手調整國內政策。

1.在市場準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諾將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農產品的非關稅措施加以關稅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關稅減讓。但由於日本的主要農產品關稅率很高,完成關稅減讓後進口產品仍難以與其國內產品競爭。如1999年4月實行大米進口關稅化,將關稅確定為350日元/公斤,在這一高關稅水平下,進口米價格相當或略高國產米。

2.在國內支持方面,日本不會削減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將根據WTO規則發生變化。屬黃箱類的支持政策將減少,綠箱政策的支持將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糧食政策、農業政策、農村建設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對農業的支持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為達到保護日本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日本以農業的多功能性為理論依據,繼續強調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3.在農產品出口關稅方面,日本一方面通過關稅來控制某些農產品對國內的衝擊,另一方面對嚴重依賴進口的農產品(如糧食)要求確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徵稅化。目的是使出口國的行為不會威脅到日本國的糧食安全,提高貿易的穩定性和預見性,使日本有穩定的進口糧食渠道。

4.在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實施符合WTO規則措施的同時,與其它高收入國家相類似,將實行極為嚴格的進口食品質量檢驗制度,我國的多數農產品難以通過低價競爭方式打入日本市場。日本實行的檢驗制度和商品質量標準對農產品具有非常強的限制性。如進口新鮮農產品面臨檢疫、海外生產基地視察、非檢疫性害蟲的接受程度等多種障礙。

5.調整種植結構和品質結構,提高本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結構調整上,日本重點是適當減少相對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大豆和小麥種植面積,主要是通過補貼政策來調整。在品質結構調整上,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來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優質品種和普通品種在市場價格上差異很大。

(三)日本主要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緊缺,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力價格高,雖然農業現代化、社會化服務水平高,但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日本政府一直採取對農業的高額補貼政策,對不同農產品採取有針對性的價格支持政策。

1.稻穀價格支持政策

1996年開始日本放開國內大米市場,除政府“定購米”外,其它大米實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農戶稻穀生產面積向農戶定購大米150萬噸(約占國內大米年消費量的15%)作為國家儲備米,由政府按大米生產平均成本確定定購價,一般定購價低於市場價格。如2000年大米定購價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場均價低12%。

農戶自主參加稻穀生產調整計畫,按國家計畫進行稻穀生產。政府與農戶共同出資建立稻作安定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進行價格補貼。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場平均價確定基準價格。補助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自由參加的農戶按上年大米產量、基準價格的2%交納基金;二是政府財政按農戶交納基金的3倍出資。政府通過農協動用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價格與基準價格(2000年大米基準價14304日元/50公斤,相當於125美元/50公斤)之間的差價,直接給農戶提供全額補助。如果實際補助金超過補助基金,由政府向銀行貸款解決。

2.小麥價格支持政策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計畫,壓縮稻穀生產,促進小麥生產,日本政府對小麥生產採取高額價格補貼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麥平均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利潤)和物價指數確定政府收購小麥的價格(基準價格)。對政府收購價(基準價格)與進口小麥市場價格(進口成本+經營費用)之間的差價,分別由政府財政或麥作經營安定補助基金給農戶提供直接的價格補貼。2000年政府小麥收購均價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麥銷售均價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價全部由財政補貼。

3.大豆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國家財政支付交付金。國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產平均價格確定補助基準價。參加大豆生產經營安定計畫的農戶,按上年大豆產量、補助基準價的3%,交納風險基金。政府動用交付金按農戶交納風險基金的3倍出資共同建立風險基金。當年生產價格與補助基準價的差價,由風險基金直接給農戶提供差價80%的補貼。

4.糖料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對食糖產銷建立了糖價調整制度,按糖料生產成本加上利潤確定糖料收購最低保護價。政府指定農畜產業振興事業團(特殊法人)全額收購企業的進口食糖,統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調整金。市場糖價由進口粗糖價格、調整金和精製加工費用構成。糖廠按政府確定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糖料,國產糖與進口糖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由政府補貼(交付金)、調整金給糖廠提供補貼。

三、日本農業統計及預測

日本農業信息化程度較高,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統計和產量預測系統。主要農作物生產狀況調查和產量預報分別由農林水產省和地方農林水產部門獨立進行。農林水產省的生產調查和預測結果對國家負責,是中央政府發布農產品生產狀況和產量預報的依據,各地方農業部門的生產調查和預測只對當地政府負責。農林水產省在各都、道、府、縣依據農作物種植面積直接設立農林水產事務所,全國共設立300個。現以水稻為例,簡要介紹日本主要農產品生產量的預測體系、運作程式、結果發布程式。

(一)農產品生產量預測體系

日本的水稻生產調查和預測分四個階段:一是制定調查標準和選定調查基點;二是通過巡迴調查或實地調查獲取必要的數據資料;三是對數據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與歷史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水稻生長發育狀況及產量預報;四是將預測結果向有關部門和社會公布。

從水稻播種到收穫共進行6次常規調查,其中生長發育狀況調查2次,分別在6月和7月進行;產量構成因素狀況(指有效穗數等)調查2次,分別在8月和9月進行;產量預測調查1次(10月)和實際收穫產量驗收1次(收穫期)。具體日期則根據當年氣候條件作適當調整而不固定於某一天。產量預測運作程式分四個階段:確定樣本區、區內取樣、產量構成因素調查、計算作況指數。

1.確定調查樣本:第一步通過購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將農作物種植區劃分為2公頃的單位區,做出單位區內的配置圖。為在費用較少的情況下保證較小的誤差,又將單位區劃分為實測地帶和非實測地帶(交通不便區),對實測地帶依據各年產量的穩定狀況細分為高單產區、低單產區、單產穩定區和單產不穩定區。對同一類型的樣本點隨機編號再抽樣,被抽中的樣本依編號和航片落實到田塊。各縣樣本數的多少通過航片劃定的單位區數和不同產量類型計算而來,各縣每年的樣本點數由當地事務所的統計情報確認,相對穩定。

2. 區內取樣:在每一樣本區內按對角線確定三點,每點1平方米。測定穗數時每點取10蔸,共30蔸;測定粒數在三個區分別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測定蔸數時每小區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 產量構成因素測定:依據上述區內取樣,分別計算出每平方米蔸數、每蔸穗數和每穗粒數。千粒重則根據歷年資料和當年成熟度確定。利用這些產量構成因素求出預測產量。

4.計算作況指數:作況指數是日本農業部門用來預報年成好壞的一個指標,評價區間為:

作況指數 106以上 105-102 101-99 98-95 94-91 90以下

年成 良 較好 平年 較差 不良 顯薯不良

作況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作況指數= 10a當年預計產量 X100%

10a平常年份產量

式中,10a(1000a=1ha)當年預計產量是由當年各地實測數據獲得,10a平常年份產量是通過統計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氣象指數(包括水稻生長期間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日最高氣溫、日降水量、日照時間和日最大風速等)的影響,還與當年災害發生狀況、栽培技術進步、品種更新等因素有關。

(二)農產品預測結果發布程式

從當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農林水產省向全國發布6次農林水產預測公報:7月15日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為作物生長態勢和作物種植面積信息,10月15日為種植面積與預期產量信息,12月15日為全年水陸稻產量結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種、不同區域水稻產量信息。一是產量在全國排名前10位的品種及產地,二是各都道府縣水稻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信息,三是水稻主產區產地、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信息。

全國各地的事務所將得到的資料數據通過專用內部網路報送到農林水產省統計情報部,統計部門進行綜合匯總,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預測和統計結果後向外發布。預報結果由農林水產省向國會負責,各地農林水產部門所得資料及預測結果只適用於當地,不影響農林水產省的預報結果。

預報結果主要用於以下6個方面:供需計畫基礎資料、米價審定參考資料、稻作技術指導基礎資料、農業公用事業基礎資料、國民經濟計畫基礎資料和其它政策改進基礎資料。

四、考察體會和建議

通過兩周的考察,對日本農業生產、貿易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業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規,農業經營機制等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系統的了解。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鑑。

(一)一體化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2001年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機構改革。改革後的農林水產省有公務員3萬人,其中農林水產省本部4500人。農林水產省由農林水產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務官、農林水產事物次官、農林水產審議官、農林水產大臣秘書官,大臣官房、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經營局、農村振興局、地方支分部局、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審議會、事業單位管理機關等9個內局,糧食廳、林業廳、水產廳等3個外局組成。農林水產省依法履行全國農林水產生產、流通、貿易及農業支持保護、農村振興等一體化管理職能。

(二)現代化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與歐美大型農業結構相比,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60年代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推進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業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三)產業化的農業經營機制。日本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農協組織,較好地解決了小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特別是農協組織成為政府與農戶之間、市場與農戶之間的紐帶和橋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關鍵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雖然農業在日本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強調國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通過制訂《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規,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法制化,規範化。日本政府採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對促進農業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負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使日本的農產品價格遠遠高於歐美國家,而且農產品的價格偏高,導致日本的生活費用高於西方其他國家,久而久之又會引起國民對政府的不滿。

我國農業與日本農業在農戶小規模經營這一點上,非常相似,日本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同時,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潛力很大。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按照WTO的規則,結合我國農業的實際,調整國民收入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大幅度提高“綠箱政策”農業投資比重,增加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植物檢疫、農業抗災救災和農業保險等財政投入。從戰略上重視糧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產、儲備、供應、外貿、預警、低收入階層保障系統等糧食安全體系。

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借鑑日本農協發展的經驗,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扶持、規範農村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術合作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來抓,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三是研究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我國應充分發揮毗鄰日本的區域優勢,抓住加入WTO的機遇,積極開拓日本大米、小麥、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葉等市場,提高我國農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的份額。重點是研究日本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集中優勢產區,調整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加強農產品衛生安全監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工包裝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加強中日農業合作交流。中日兩國農業存在相似性和互補性,農業科技、管理、貿易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建議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農業機械、農產品貿易。

團長隋鵬飛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團員吳宏耀種植業管理司農情信息處處長

淡妮娜國際合作司綜合處調研員

張永林吉林省農業委員會農業處副處長

王學嵐浙江省農業廳辦公室辦公室科長

蔣佐升湖南省農業廳信息中心副主任

二ОО一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