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實農民增收情況報告

調研組聽取了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扶貧辦、省中小企業局、省農墾集團的專題匯報,並先後赴和我省5個市州的10個縣、22個鄉鎮、46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20次,填寫調查表300份,調研覆蓋面大,工作比較紮實。

經過調研,總的印象是:在黨中央加大農業投入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我省農業發生了歷史性轉變,解決了糧食自給不足的矛盾,擺脫了計畫經濟的束縛,逐步向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邁進,農民逐步成為市場的主體,由此帶來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多元化發展。在我們召開農村基層幹部民眾座談會和走訪農戶現場,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民民眾熱情讚揚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認為當前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也是農民增收最多的時期。

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農民收入的歷史演變及現狀分析

(一)農民收入變化的幾個階段

總結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民收入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穩定增長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年的101元增加到年的551元,淨增450元,增長4.46倍,年均遞增10.47%。

第二階段),較快增長階段。年鄧小平同志講話後,我國國民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巨觀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經濟成長創造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為農村非農產業的成長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機遇和條件,也為農產品的需求開闢了市場。年和年國家兩次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提價幅度為40%左右,市場農業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這一階段,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51元增長到1394元,淨增843元,增長1.53倍,年均遞增11.22%。

第三階段,緩慢增長階段。受年亞州金融危機的影響,鄉鎮企業效益下滑,農村經濟發展趨緩。同時,由於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農產品銷售不暢。這些不僅影響農產品需求增長和價格走高,而且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轉移,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這一階段,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4元增長到1590元,三年增加了196元,年均增長65元。

第四階段(-),快速增長階段。xx大以來,中央連續發了關於農業發展的六個一號檔案,將農民增收確定為“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一是免除“皇糧國稅”,讓農民休養生息。我省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了農業稅,全省農民人均減負72元。二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僅至7月,全省用於農業事業專項資金、向農民發放的各種補貼、補助資金的總額達194.3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13.?02億元、省財政安排33.83億元、市縣安排26.54億元。三是實施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奶牛、生豬良種、能繁母豬等直補政策,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四是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起到了抑制糧食價格下跌和穩定農民收入的效果。五是致力於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外出務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新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增加生產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學種田和集約經營水平。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建立政府“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政府農業投入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綜合運用稅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為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規模優勢、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的聯接機制,真正把分散的農戶納入到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