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報告範文

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南武都、文縣,屬於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山巒河谷交錯,動物、植物種類多樣。為了解這一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類利用資源的狀況,考察期間,我們在白馬河保護站和大熊貓馴養中心的工作人員帶領下,走進山林和村寨,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問題,並獲得了初步的印象。通過幾天的考察,這片山區的美麗和哀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衝突,在我們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考察時間:7月26---8月3日

考察地點:甘肅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白馬河保護站

1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基本情況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三個自然保護區之一。與另外兩個--陝西佛坪和四川臥龍相比,白水江自然保護區面積大(相當於6.4個佛坪,比臥龍大23671公頃)轄區內社區多(轄文縣的11個鄉鎮和武都的4個鄉),人口密度大。保護區把工作重點放在社區共管上,為扶貧工作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1.1 白水江保護區自然條件概況

1.2 白水江保護區社區狀況概況

由此保護區分為了農業生態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兩大部分,其中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實驗區,河谷地帶海拔較低處。而高海拔地帶氣候高寒,人類難以長期定居、耕作,屬於單純的森林生態系統。兩個生態系統在交界面上不斷進行著多種多樣的相互作用。

1.3 白馬河保護站概況

2 森林生態系統

2.1 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的基本情況對比

2.2植被調查方法和結果

2.2.1植被調查方法:

為了解森林生態系統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資源的狀況,我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調查:

1)樣方法。喬木層取20m×20m的樣方,灌木層取5m×5m的樣方,草本層取1m×1m的樣方,喬木記錄種名、每棵植株的高度、投影面積、胸徑,草本記錄種名、高度、蓋度、多度。在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各選取了兩個生境不同的樣地進行調查,但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核心區和實驗區各有一個樣方的資料遺失,因此這兩個樣地現在僅有一些定性的觀察記錄。

2)綜合路線調查,直觀、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狀況以及相關的土壤、地貌、地表徑流狀況。

2.2.2植被調查結果

1)核心區植被狀況

地點:大熊貓馴養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緩

坡度:<5°

坡向: 西北

海拔:2685m

群落類型:次生牛皮樺林

備註: 70年代以前是採伐林場

樣地1 大熊貓馴養中心1工段牛皮樺林樣方生境

2)緩衝區植被狀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底

坡度:40°

緯度:32.87788°n

坡向:東北

海拔:海拔1845m

群落類型:野核桃灌叢

備註:樣地中伐樁 9 個

樣地2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緩衝區)

地點:

微地形:坡中部

經度:104.47961°e

坡度:20°

緯度:32.89306°n

坡向:東北

海拔:2020m

群落類型:落葉闊葉林

樣地3 甘家溝蘆韭坪坡落葉闊葉林樣地(緩衝區)

3)實驗區植被情況

地點:草河壩下溝

微地形:坡中部

坡度:30°

緯度:32.88810°n

坡向:東北

海拔:1693m

群落類型:野核桃灌叢

備註:有居民在樣地附近挖藥;樣方中伐樁7個,死樹3棵。

樣地4 草河壩下溝野核桃灌叢樣方生境(實驗區)

2.3分析與討論:保護區植被與人類影響的關係

1)採藥和採伐活動使植物多樣性降低

對比樣地2(緩衝區)和樣地4(實驗區),發現二者的生境條件和植被類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氣溫的顯著差異;坡度大,土層薄,植物養分不足是兩地的共同特點。二者受人類活動影響都很嚴重,我們在從社區到樣地的行進過程中幾次看到有人背著藥材或薪柴下山,樣地2、4裡面伐樁分別有7個、9個,喬木層種類和個體數均很少。兩地也都大量放養牲畜(牛,在社區邊緣還有黃羊),它們對植物的影響在於對林地邊緣草本植物和幼樹的踐踏。

兩個樣地的整體區別是細微的,只是位於緩衝區的樣地2離社區更遠,山高坡陡,社區居民砍柴等活動的強度稍小,因此樣地2上層植物狀況比樣地4稍好。

在高寒潮濕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熱量和光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出現喬木層、灌木層生長情況和草本層相反的現象。喬木生長狀況差的樣地4的草本層生長良好,多樣性指數為2.72,而樣地2草本層多樣性指數為2.03。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較

在保護區核心區,我們協助保護區工作人員分別在原生林和次生林(樣地1)進行了樣方調查。原始林喬木層物種數為6,次生林喬木層物種數為7,僅從物種豐富度來考慮,是次生林物種較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