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報告範文

該次生林具有兩個顯著特點:首先,糙皮樺在喬木層中所占比例非常大,是絕對的建群種。第二,次生林中喬木胸徑明顯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樣地內植株數量是原始林樣地的3-4倍。擇伐後次生林的喬木層多樣性比原生林高,這與connell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擾假說相符。

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內部多樣性低

建立保護區前,核心區的某些地區是人工林場,人工營林的樹種為華北落葉松,喬木層為落葉松純林,存在著小蠹等病蟲害的威脅。

4)退耕還林林地的植被多樣性

人工營林的一般步驟是皆伐喬木,隨後清除林內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種植喬木後必須連續撫育3年,清理次生灌木,使喬木生長不受灌木的妨礙。退耕還林不需要進行皆伐,但清灌仍是必須的。但在白水江,通過入戶訪談我們得知,當地居民種植華北落葉松後並不進行任何管理;而我們在退耕的林地看到,種植了3年的華北落葉松生長情況很差,被大量的蕨類植物所淹沒,離預期的生態效應有很大差距。耕作—退耕還林—疏於管理的後果是使坡頂的植被退化成次生灌叢或草地。

2.4 對大熊貓保護和馴養狀況的了解

從保護生物學來看,大熊貓既是關鍵種、稀有種,又是傘護種。把保護大熊貓當作重點,意義不僅在於保護“國寶”,更在於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功能。

秦嶺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5個植被茂密的“山島”,摩天嶺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個。大熊貓就在這種列島狀、具有殘遺性的環境中棲息。

在對保護區管理局的專家進行訪談時我們得知,臥龍、唐家河等保護區多年來旅遊開發強度大,對大熊貓的生存造成了干擾,而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至今還處於試探階段,但大熊貓的保護頗見成效,野外大熊貓的數量呈增加趨勢。目前,保護區野外的大熊貓遇到危險都是送至文縣的保護區管理局救治。保護區希望能夠在技術條件成熟後,在離大熊貓棲息地最近的邱家壩大熊貓馴養中心進行救治。但建立所謂馴養中心的意義僅在於救助,靠加強人工馴養來增加大熊貓數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種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 農業生態系統

在我們考察的白馬河保護站,社區、農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谷的地區,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雖然按照保護區的相關法律,保護區內不允許進行農業生產,但白水江在70年代是採伐林場,眾多人口的生存壓力下,農業開發是人們不得已的選擇。另一方面,河兩側的山地高寒、土地貧瘠、土層薄,一旦進行人工種植必然水土流失嚴重,人類無法長期在那種環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帶久居。

3.1 農田生態

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所限制,自然保護區內交通不便,封閉性強,人類活動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溫飽自足階段,經濟主要依賴於農業,第二三產業嚴重滯後。這也造成了當地人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無暇考慮生態的因素,從而有一些不得已的違背生態保護的行為,可以說這是白水江三農問題的一個主要特點。農業生產以糧為主,畜牧業、林果業、漁業長期處於從屬地位,是一種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

(1)主要種植農作物

白水江所處的地區是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濕潤多雨,土壤微酸性,雖然當地水資源豐富,但卻多在深山大溝之中難以利用,水澆地只占全部耕地的2%。由此決定了當地的農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這也可以從當地的飲食結構得到驗證:主要以小麥面和玉米面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種植了一些蕎麥、油菜、向日葵等作物;在海拔較高的地區,還種有一些耐貧瘠的花椒;在自家的院前院後也種植有一些果樹但主要是自己食用。

從上述的資料來看,當地的農業仍然是以滿足當地人基本溫飽問題為目的的,即使有一些果樹或者經濟作物,也很少有深加工的商品化生產。在入戶調查中,當地人也想過農產品加工的方法來擺脫貧困的現狀,但阻礙他們這樣做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便的交通,當地仍沒有一條柏油馬路,晴天時已是難以通行,雨天時則是完全不能行走,有時還會出現土石流;二是資金的匱乏,當地農民手中沒有餘款,當地政府的投資也是杯水車薪。這樣一種狀況導致了外來投資不願進,當地產品運不出。對生態影響較小的商品農業無法實現。

(2)農田地形與合理套種

出於生存的本能,當地人民不得不大量的開荒來滿足越來越多的新增人口的糧食需要。調查的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在青山上有一片一片的荒地,即是耕種著或耕種後廢棄不用的土地,農田和草地代替了灌木叢,水土保持的功效幾乎完全喪失。

山地的坡度大多都在30度左右,是基本上不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形,開墾的土地在雨水的沖刷下,有機質基本上都被淋失了;缺乏喬木的保護,農作物也經常被大風吹倒,造成糧食減產。當地人為了防止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採取了一些生態保護措施:在農田周圍種上果樹或向日葵,這些高大或根系發達的植物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水土流失,但根本消除這種現象的方法還是發展當地的二三產業或商品化農業,從而使當地人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最終使耕地變回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