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報告範文

5 結論和建議

綜合各方面的調查,我們主要看到了以下幾個問題:

(1)該地區生物多樣性高,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但自然條件不適合傳統意義上的農業。

(2)社區居民多年來生活高度依賴森林資源,建立保護區後向純農轉化不徹底。

(3)保護區內人口眾多、生活貧困,保護部門職能無法充分體現,維繫生存是保護區管理部門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

(4)交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而道路修建面臨的問題實質上是保護區的保護職能和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白水江地區人口眾多,把這樣一個地區劃為保護區也許並不是非常適宜。不過從探討保護和生存的關係來說,白水江對其它保護區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外國也許可以把大面積的無人的荒野劃為保護區進行“絕對保護”,但這種簡單的方式並不適合中國,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必須充分考慮社區居民、政府、ngo的作用,探索“參與式保護”。

有人曾經建議將保護區實驗區的一部分劃出保護範圍,歸還給當地居民,但要簽訂協定,保證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也有人建議進行生態移民。以上兩條確實是徹底解決“保護-生存”矛盾的方案,但政策更迭對當地人的生計和保護雙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提出的所有建議都是在目前的權利格局下,力求找到更好地協調保護和當地人生存(而非發展)之間關係的方式。

以下是我們對保護區的建議:

依據國家法規儘快落實對野獸破壞農作物的補償,尤其是對直接損失的補償,避免群體心理失衡現象的發生。

建議保護站增強和當地社區居民、鄉土精英之間的有效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多表達自己意願的途徑,重視鄉土知識在保護中發揮的作用。

希望生態林樹種多樣化,造林過程中要加強撫育。

推廣節能灶等技術以節約薪柴。

社區垃圾進行集中和初步分類,有機垃圾在當地再利用,可回收垃圾和其它難降解垃圾運至縣城進行回收處理。

希望保護區注意旅遊和交通規劃以保護為重,不要修建穿過原始森林的公路,保護該地區生境珍貴的完整性。

保護區工作者與村幹部應該更好地幫助村民改變目前糧食低產的現狀,鼓勵農民在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的基礎上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組織科技下鄉,改變該區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產量低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