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報告範文

4.3.1採藥、採伐狀況與當地人的生活

白水江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物種豐富且多珍稀藥材,而當地的糧食作物普遍產量較低,因此當地村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山吃山”的觀念。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當地人的生活都與上山採集珍稀藥材、砍伐樹木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的變遷也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取得收入的經濟結構以及對環境生態的關注程度的變化。

1)歷史狀況

從歷史來看,在白水江地區成為自然保護區以前,當地的採藥、砍伐狀況是極其嚴重的,幾乎對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在核心區里看到了很多大片的光禿禿的地(上面只有單一矮小的植物),與周圍植物生長茂密且種類豐富的森林非常的不協調,大熊貓馴養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多年前附近居民為了尋求更大的經濟利益,曾在這裡毀林開荒種植藥材,直到該地成為核心區才停止開荒種植,而我們所見的地至少已經經過了五年的恢復,狀況還是很糟糕。

總之,白水江地區在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前無政策約束、無人員管理的情況下,當地人基本上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自己的經濟利益,對植被的破壞毫無節制,而且這些破壞帶來了較為嚴重的不良後果,有些破壞甚至無法恢復。

2)現狀

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近幾年當地人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種植經濟作物、採集藥材、退耕還林的補助,雖然這與歷史上村民們主要靠採集藥材、砍伐樹木獲得經濟來源相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採集藥材的收入仍然在總收入中占有較大的比例。

由於退耕還林的補助以及種植經濟作物的收入有限,遠遠不夠一個家庭的正常支出,所以在我們訪談的這幾個村子中,每戶人家都普遍存在採摘細辛、女兒紅、重樓等好幾種藥材倒賣作為生活收入的現象,不排除還有採摘其它更為珍貴的藥材的可能。對於這種情況,村民的心態是覺得採藥換取經濟收入是理所當然,考慮到保護區農民生活的實際情況,工作人員也對這個現象視而不見。我們在核心區進山考察時依然可以看到地上植物被采後清晰的痕跡,在山中也幾次碰到進山採藥的村民。

建立自然保護區後,當地人民對樹木的砍伐明顯好轉,但由於當地的人去世後還是土葬的習俗,還是存在偷伐樹木用作棺木的情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社會、經濟的原因,保護區的人民對森林中藥材、樹木的依賴並不能消除,並且從意識上也沒有轉變過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使當地人民不再因採藥、採伐破壞生態環境,關鍵是幫助他們尋求有效的脫貧致富道路。

4.3.2 社區居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保護區林緣社區的居民由於歷史遺留的原因,生活水平低下,大多數只能維持溫飽水平,“靠山吃山”,捕獵、砍木材、挖藥等成為他們維持生計的主要途徑。狩獵是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威脅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個別種類如林麝等在保護區瀕於滅絕。

狩獵現象全區範圍內都有,曾經是居民的重要生產活動,回顧性調查顯示此類收入曾占家庭總收入的1/4,有的甚至占1/3。捕獵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政策未落實、管理機構巡護力量薄弱、裝備落後、相鄰區協調不夠、跨省區偵破及查處案件難度大等。

在我們的入戶調查中,居民普遍反映,野豬的泛濫是他們糧食減產的重要原因,由於缺少狼、豹等食肉動物;加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限制,居民的獵槍已全部上繳,野豬的幼仔可以平安的長大,在外部環境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生物按照“j曲線”無限制增長。可以利用生態學原理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保護營養級比野豬高的狼、豹,來控制野豬的數量,恢復該地區的生態平衡。

我國法律對野生動物損害有比較原則性的規定,只補償其直接收入,不補償間接收入;我們在實際的調查中卻了解到,即使是由於熊,野豬的取食造成的農作物減產,政府的補償金也很難到位。處於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壓力下的農民,很可能喪失保護動物的積極性。這種不足,容易造成農民群體心理失衡,直接造成了農民不顧法律,鋌而走險進入山林中砍伐珍貴樹木和採集珍貴藥材,以低廉的價格倒賣出去,以維持基本生活。而如果居民的利益受到保護,在當地民俗民風和科學教育的影響下,保護區保護野生動物的壓力也會驟減。

我們認為這種沒有補償的狀況是保護區工作無法做好的癥結所在。在人的溫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談論環保是不現實並且殘忍的,所以保護區工作人員對當地居民砍伐、採藥等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種情況下追究任何一方的責任都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