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環境生態組考察報告範文

農田採用了一定的雜種、套種以及一些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如在瓜田旁邊養蜂。這樣做既可以增加收入,同時也是一種生態農業的嘗試。這是當地居民自發的行為,如果能夠有科技和資金的支持,相信在當地開展生態農業還是可行的。

3.2 對社區垃圾問題的思考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保護區內的垃圾問題漸漸暴露出來。由於社區一般都在白水江的中上游,而且污染源距離水源都很近,這勢必會對下游水體造成影響。

在白水江考察時期,我們社區調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社區的污染問題。 僅在白水江的中上游的寨科橋地區。經過我們的觀察和統計,離水源不足十米的範圍內垃圾堆、廁所、 牲畜圈等大小不一的污染源25個。 經過對污染物的分析我們發現它的成分如下:

據我們的了解,下游文縣以及其他縣的飲用水均是取自白水江,所以污染問題是應該被當地政府所考慮的。

下面就上述幾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社區內的垃圾應採取集中處理,在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設定相應的垃圾堆放處。

所述幾個社區均是處於白水江的上游,由於他們的基礎設施不完備,無法處理垃圾,所以應將收集的垃圾運往文縣,由市政局或城建局來統一處理。

當地有ggf的投資項目,可以在下一個項目中提出有關垃圾處理的議題,在社區內試行垃圾分類回收。從垃圾成分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廚餘垃圾以及人畜糞便占很大比例,所以可以考慮做堆肥,從而減少垃圾量,也可以消除廢棄物對水質的影響。此外,建議發展回收產業,由專門的人員負責上門收購村民家中的有買賣價值的廢品。

先從孩子身上抓起,培養他們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用小孩的行為影響其家長,或許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 森林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共存與衝突

人口眾多的現狀,對於保護區內的各個利益群體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傳統的單純的保護無法維持下去,我們必須更多地了解森林、社區兩大系統相互作用的情況,才有可能理解社區、政府參與對於自然保護的作用,從而提出更好的建議。

4.1森林對社區居民的影響

在考察的區域中原始森林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可概括為“出”與 “入”兩種關係。在由森林與人構成的二元系統中,兩個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顯著,歸納如下:

原始森林的輸出包括對水資源的影響,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對農業質量的影響和對當地生產方式文化的影響。原始森林對水資源的影響可分為水質和水量兩個方面。原始森林對整個白馬河流域地表水流量和地下水的採補平衡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區內年降水量大,時間分布集中,有雨季之說。因此原始森林對地表水的季節分配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保證了白馬河的穩定水流。由於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效淨化,白馬河水質良好。同時從直觀的感受來說,區內空氣品質很好.

原始森林對當地氣候條件、水資料狀況和空氣品質的影響是間接作用於當地居民的。而原始森林對農田生態和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及其特有的文化的影響則表現得更加直接一些。由於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林緣人與外界交流的不便,一方面這種阻隔不利於他們接受外界信息;但另一方面這也保證了當地風土人情的“純度”,這些就是原始森林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4.2 退耕還林狀況

我們從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三個村子(李子壩村、寨科橋村、草河壩村)的入戶訪談得到了一個普遍被村民認可的訊息:該地區從xx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初期退一畝地補貼300斤糧食,20元錢,後期補貼糧食的政策取消了,改為退一畝地補貼230元,該政策持續時間為八年。從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是,退耕的林地全部用於種華北落葉松,不允許砍伐,樹種全部由國家免費提供由村民種植。

保護區農民普遍存在著對於自己生活現狀麻木,對於生活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的問題。他們對當八年退耕還林的補貼結束後將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境地從來沒有過清醒的認識。當我們在入戶訪談牽扯到這個問題時,村民們普遍認為國家會對他們的生活有另外的安排,有的甚至認為八年後直接把退耕還林的那些土地上的樹木砍了直接種上糧食就可以了。由此進一步假設,當他們的這一想法得到實現時,直接受到威脅的肯定是保護區中的珍稀物種。到那時才來考慮問題恐怕已經太晚了。當問題被激化,要尋求解決辦法就更加困難了。

另外,由於缺乏撫育、種植的樹種單一,退耕還林的效果存在一些問題,這在第2部分中已經詳述。

4.3社區居民對森林資源的利用

當地居民對原始森林的影響主要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當地居民的想法基本上停留在簡單的“靠山吃山”的水平,對森林採取了無規劃、無節制的採伐、採集和開荒,尤其是在保護區建立之初,當地居民與保護管理局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靠山吃山”的思想和保護工作之間。而第二個階段,隨著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以及良好的宣傳效果,當地居民逐漸改變了對待森林的態度和方式,已開始思考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更好的利用森林資源,雖然保護區內原始森林仍面臨很多問題,但保護區管理部門進行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對當地社區的良性發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