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考察報告2篇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十月,五華區政協文史組按照年初工作計畫,並按七屆政協的相關組織程式,於14日至16日組織部分委員到文物保護和文史工作做得較好的建水、石屏縣等地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參觀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窯村紫陶、石屏秀山、鄭營村、石屏蘆子溝民居建築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廟和袁嘉穀故居等文物古蹟,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參觀考察活動,組織嚴謹有序,安排緊湊得當,委員們通過考察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考察情況簡介

1、瓦窯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歷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一起被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

如今,隨著原料的枯竭,市場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現了制假現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建水紫陶,情況如何?帶著這樣的疑問,此行第一站,委員們實地走訪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參觀了制陶工藝。

建水紫陶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瓦窯村。這是一個位於建水北部距縣城2公里的村落,村內一溜排開有幾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當地老師的陪同下,委員們首先參觀了制陶名家陳紹康的工作室,陳紹康大師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窯村人,出生於制陶世家,能書會畫,精於雕刻設計,諳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藝流程,1995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 稱號,XX年6月,被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紫陶製作的工藝,要經過鎮漿制泥、手工拉坯、濕坯書畫裝飾、雕刻填泥、風乾焙燒、打磨拋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壺的周期約15天。並說建水紫陶目前沒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沒有大批量生產,原料暫時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藝一般人很難仿得出建水紫陶獨特的古拙韻味。他還介紹了欣賞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裝飾、看做工,看茶壺要看它的水線,水線越長,質量越好,一把他自己製作的茶壺要1200元左右。委員們還參觀了瓦窯村的幾家紫陶作坊和店鋪,它們各有特點,紫陶製品價格的高低與紫陶師傅的名氣有關。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於石屏縣城西10公里寶秀鎮南,寶秀鎮西南吳營村,距離石屏縣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勝地之一。 1983年公布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明洪武年間建真覺寺,清代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凌雲閣。大殿內塑有釋迦牟尼像,兩旁塑有普賢、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細,衣紋流暢,神采各異。登樓遠眺,寶秀鎮村舍歷歷在目。寺內種有唐代櫻花、宋代梅花、元代羅漢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樹,石屏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古樹的保護,委員們參觀時正好碰上縣裡舉辦古樹保護掛牌儀式,縣委書記李建陽親自為古樹掛牌。

3、石屏鄭營村

石屏鄭營村位於縣城西邊10公里的寶秀鎮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裡山青水秀,村內古建築、宗祠、學校及地理環境、自然景觀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鄭營村被雲南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現已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鄭營村里民居房屋建築很有特色,以土木結構的四合院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委員們在縣文管所、縣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參觀了其中比較著名的古建築有陳氏宗祠、鄭氏宗祠、陳氏民居、司馬第等。陳氏宗祠建於1925年,占地面積2577平方米,在鄭營古建築中最為壯觀。祠門為牌坊式,磚石結構。從祠門進去依次為石橋、蓮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兩側均建有對稱式的偏殿、樓閣。祠門前有石亭、石獅各一對。祠門進去有一石橋,橋上有欄板望柱,望柱頭上有石雕12生肖動物,皆精雕細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結構建築上雕樑畫棟,花蟲鳥獸歷歷在目。陳氏民居建築樣式有中西合璧的特點,是鄭營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其房屋特點為木石結構,走馬轉角樓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鄭營村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典型的民居建築,雄偉壯觀的宗祠、樓閣、學校,使其頗具魅力,當地盛產的寶秀煎魚也頗具特色。

4、石屏蘆子溝民居建築群

蘆子溝民居建築群位於石屏縣壩心鎮蘆子溝村委會,距縣城36公里。蘆子溝民居為清末民初建築,已有百年歷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數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結構四合院為主,有天井、石板鋪地等空間。委員們重點參觀了蘇家寨幾座蘇姓民居,這些民居建築材料用料考究,建築結構嚴謹,建築裝飾精美,木雕精雕細刻,建築彩繪絢麗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繪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顯得十分雅致。

蘆子溝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 村民勤勞躬耕,安居樂業。蘇氏人才輩出,古代有進士、舉人、士進歲、貢生,近現代有留學生、研究生、本科生。參觀時聽說有兩戶蘇姓人家的子女均為大學畢業,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學任教的。

蘆子溝民居建築群是去年石屏縣文物考古的重大發現,已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望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於縣城西北隅,創建於1923年,是著名鄉賢陳鶴亭先生倡導,鄉紳富戶李恆升、張信之等出資創建,原名“石屏中學校”、“雲南省石屏中學校”、“雲南省立石屏師範學校”等,1952年更名為雲南省石屏縣第一中學。

老校址現為國中部校區,校園建築古色古香,企鶴樓檐牙高啄,噴珠池綠水微漪,心池曲徑通幽。名聯古碑,雕樑畫棟,讓人肅然起敬。古柏長青,奇花鬥豔,讓人怡然忘憂。能在這樣的校園環境中成長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幾代學子始終恪守“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的校訓精神勤奮學習,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高級工程師、專家、學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於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兩代,州衙共連續使用了500多年時間,石屏古州衙建築群在雲南省屬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衙門。古州衙位於縣城中央,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廟,正對是賣米巷,足以說明當時州衙當局是重教興文和關注民以食為天的。民國時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為縣政府。民國28年由石屏富商張正堂捐資,拆除破舊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東西廂房、大門及監獄等,均為土木結構樓房。新中國成立後,古州衙仍然作為石屏縣人民政府辦公地點,一直沿用至XX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好古老建築群,縣政府實施整體搬遷全面整修後,作為石屏歷史文化遊覽參觀點向民眾和遊客開放。

走進古州衙,只見大堂威嚴肅穆,二堂清幽寧靜,東西廂房古樸典雅,整幢院落莊重幽靜,讓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時期,在歷史的長河中徜徉。 

7、石屏文廟

石屏文廟位於石屏縣異龍鎮北正街,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毀於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啟五年(1523—1625年)又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擴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劉維世和學正羅天柱主持又進行全面修繕。

文廟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臨街有“禮門”、“義路”兩道券門,背面刻有“玉振”、“金聲”。北進是一座四柱三門,高13.5米,寬43米的大牌坊。正中懸掛紅底金橫匾“欞星門”,左右懸掛“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橫匾。背面正中懸掛“洙泗淵源”橫匾。皆由清乾隆年間石屏州學正,蒙化人張瑞亮書寫。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構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對石獅,正中兩根門柱、前後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團龍圖和基石上的麒麟圖。

“太和正氣”是石屏舉人塗焯的墨寶;背面的“鳶飛魚躍”是石屏貢生劉宣所書。

泮池周圍裝有石護欄,一座單孔石橋南北橫跨,欄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欄板有六十六塊,長0.88米,寬0.43米,厚0.07米,雙面浮雕,傳統圖案有“如意靈芝”、“鶴鹿長春”、“蓬萊翔風”、“麒護天書”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邊長0.16米,柱頭有石雕獅、象、兔、龍、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傳統上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是供奉孔子的廟堂。但石屏文廟的大成殿卻不是主體建築,也沒有孔子塑像。東邊有名宦祠,西邊有鄉賢祠。

先師殿,建在有七級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護欄,二十六塊欄兩面都有浮雕圖案;望柱二十九根,柱頭雕刻有各種圓雕石獸。七級踏步中間有“御道”,長1.55米,寬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龍一條,龍頭居上,龍身彎曲下垂,四周祥雲繚繞。左右垂帶各有一條吞雲吐霧的石龍,首尾卷左右翻滾。

先師殿重建於清雍正年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歇山頂結構,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代萬曆年間的銅香爐,重七百餘公斤。東廡、西廡各九間,內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過側門,還有崇聖殿、尊經閣。

石屏文廟保護的完整程度,特別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職能部門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員們讚嘆。1983年10月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XX年12月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袁嘉穀故居

袁嘉穀(1872-1937),樹五,號澍圃,雲南石屏縣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經殿試考中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欽授翰林院編修。清宣統元年(1909),袁嘉穀赴浙江任提學使兼布政使,致力於興辦學校,設立圖書館。辛亥革命後,袁嘉穀回到雲南,先後擔任國會議員、省參議員,雲南鹽運使,省政府高等顧問、省圖書館館長,東陸大學(雲南大學)教授等職務,身兼數職,仍將主要精力用於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頗豐。

袁嘉穀故居位於石屏縣城南正街22號,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磚木結構四合院樓房建築,坐南朝北,占地面積695.8平方米。由大門、二門、內院上下層組成。大門向東,由大門而進是一條通道,內分上下兩堂屋,中間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內懸掛“經濟特元”、“太史第”、“國朝第三人”、“輝映星斗”、“名高東海”、“圭章特達”、“萱蔭千秋松聲九里,邦楨四葉世范三篇”,“海明三島見,山曉一樓青”等許多匾聯,均由雲南書法家尚文、李群傑、周善甫、馮國語、段雪峰、趙浩如、孫太初、劉昆生等人重書。正堂屋懸掛著袁嘉穀先生19XX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學使兼布政使時穿朝服之攝影像一幅。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麗。

袁嘉穀故居1989年5月公布為石屏縣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9、箇舊市沙甸大清真寺

沙甸新建大清真寺主要由當地穆斯林自籌資金,總投資1.1億元,歷時五年,主體工程禮拜殿及和諧廣場的主要設施已完工,於XX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清真寺。

沙甸大清真寺占地面積100多畝,建築面積近18000平方米,4座獨立的觀禮塔與大清真寺合為一個建築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觀宏偉壯觀、莊嚴,內部典雅、大方,大殿內可同時容納1萬人做禮拜。整個建築具有濃厚的伊斯蘭教建築風格,再加上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和大顯示屏,顯示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氣勢。

今年年底,隨著與大清真寺配套的和諧廣場建設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遊小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為沙甸區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遊小鎮”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啟示與思考

通過對建水、石屏、箇舊等縣(市)的考察,委員們很受啟示並引發了一些思考。綜合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1、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應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宣傳力度和監管力度。

在文化旅遊產業建設進程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比如:目前建水紫陶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產自銷,由於沒有規範的市場運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市場越來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縮。近年來,建水縣意識到紫陶產業的潛力,因此在每年孔子文化節舉辦紫陶展,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標準,推動建水紫陶發展。此外,當地政府還應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會大放異彩的時機,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建水紫陶,同時,加大對紫陶生產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產品質量,促進紫陶產業健康發展。

另外,石屏的文物古蹟很多,且很有特點,但目前文化旅遊產業還不發達,知名度遠不如大理、麗江、騰衝等地方。因此,石屏縣政府應圍繞文化旅遊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以推進蘆子溝民居建築群、石屏文廟建築群等文物保護工作為抓手,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宣傳力度,打造文化休閒旅遊產業,彰顯“文獻名邦”的獨特魅力,擴大石屏的知名度。

2、積極拓展籌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搞好歷史文化村基礎設施建設。

石屏鄭營村已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距縣城僅10公里,但縣城通往鄭營村的公路為較窄的鄉村公路,不能滿足今後旅遊開發的需要;蘆子溝村地處石屏縣壩心鎮東北邊,距縣城2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道路為土路,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要將鄭營村歷史文化村、蘆子溝民居建築群打造成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應通過政府投資、民間融資、招商引資等途徑,籌集資金,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首先解決公路交通問題。其次,切實加強歷史文化村的保護和建設,搞好民居的修復和保護,街道、停車場、環保廁所、農家樂餐廳、遊客休閒娛樂活動中心以及旅遊景點配套的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最佳化文化基礎設施,構建適應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設施網路。

3、科學編制規劃,繼承和提升歷史文化村的歷史文化特色。

歷史文化村以建築群為整體環境風貌展現著歷史特色,印證著歷史脈絡。保護歷史文化村,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歷史環境、具有地方特色的、體現時代特徵的形象。

歷史文化村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諸多因素,必須規劃先行。在制定總體規划過程中,要總攬歷史、文化、文物、旅遊等因素,做好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保持村內文化的延續性,體現村民生產、生活的原汁原味;保持村內古建築群原貌,禁止大拆大建,對民居進行修復、改造時,要與原有建築風格一致,新建房屋最好在村外另闢新址建設,並對街道環境進行規劃;把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作為形象設計的基本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

同時,要由政府協調文物、文化、旅遊、園林等部門做好文物旅遊線路的規劃,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資源合理利用,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為歷史文化名村建設增輝添色。

4、採取有效措施,將歷史文化村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首先,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領導和民眾對歷史文化村及其地面文物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其次,必須建立保障機制,採取有效措施,由文物主管部門對歷史文化村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造冊登記,在報刊上予以正式公布。同時,與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人簽訂保護責任書,將保護職責落實到組、到人。

5、加強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用火用電安全意識。

在蘆子溝參觀時,委員們看到村裡的電線是空中架線,存在亂拉亂接電線的情況,而村中建築多為土木結構,這就給建築和村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民居建築群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將消防安全內容納入其中,具體落實消防水源、消防車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裝備等農村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確保“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同時,通過在村內主要路口懸掛消防警示標語,設立消防宣傳櫥窗,利用消防漫畫、消防知識掛圖、宣傳展板、消防幻燈、編制防火歌謠等形式,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習俗,指導村民安全用火、用電,切實增強村民消防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

祖國名勝古蹟考察報告
古蹟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XX年9月6日,湛江師範美術學院08書法班20名同學在班主任李永老師與喬志強博士的帶領下外出專業學術考察。歷時3個星期的考察活動,踏遍祖國大好河山,尋訪祖國名勝古蹟,我們一路高歌,橫跨五省(湖北,陝西,河南,山東,浙江),訪六市(襄樊,西安,洛陽,曲阜,泰安,杭州)。為的是進一步加深同學們對書法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同學們的藝術審美眼光,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將書法這個古老的傳統藝術繼承和創新!

每年的金秋九月,我院的書法班都會由老師帶隊外出考察,這是書法班的傳統,也是每位同學增長見識,提高個人素質的好機會!我們會繼承這個傳統,將書法藝術發光發熱!

具體考察:

第一站:襄樊 

地點:米公祠

9月6日,我們師生22人在湛江火車站乘坐1474次列車向湖北襄樊首站出發。我們坐了28個小時的綠皮硬座火車,條件相當艱苦,對大多數沒有坐過火車的同學來說可是一次考驗!儘管路途艱辛,但也阻止不了我們的步伐!我們住宿是火車站旁廉價的招待所,吃的是便宜菜飯,買的是團體票,出門坐公車!同學們一路高歌,互相幫助與配合,一切都那么和諧愉快!

9月8號我們參觀了著名的米公祠!

米芾,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元章,號襄陽居士。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於元,擴建於明,後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後由米芾第十八代孫米瓚、十九代孫米爵、二十代孫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內有紀念性建築拜殿、寶晉齋、仰高堂等。並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後裔摹刻的米芾手書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米公祠位於襄樊市樊城西南漢水之濱的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為紀念中國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祠內亭台廊榭錯落有致,五百年銀杏巍峨參天。畫廊里陳列著米蘇黃蔡遺墨石刻100多塊,其書法藝術韻味生動,爐火純青。米公祠可謂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

第二站:西安

地點: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馬俑、西安博物院等地

9月8日晚我們從襄樊火車站乘坐k628班次火車去往西安。9月9日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到了西安,在西安美術學院附近找了旅館安頓!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9月10日,我們一早出發,參觀了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陝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

9月11日,參觀碑林。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其創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陝西藍田人),時任陝西轉運副使。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書法藝術薈萃之地。“碑林”由於碑林叢立如林,蔚為壯觀而得名。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已它獨特的收藏而成為中外馳名的藝術瑰寶。西安碑林現收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誌的數量為全國之最,且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XX多年。這裡碑石如林,篆、隸、楷、行、草各體俱備,名家薈萃,精品林立,令人驚嘆不已。

9月12日,我們參觀了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是陝西省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XX年對外開放。以展示的珍貴文物,唐代千年古塔、悠揚的雁塔晨鐘、秀麗的園林景觀而聞名。 西安博物院以著名唐代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雁塔為中心,整體按文物鑑賞、旅遊觀光、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區設計,形成集博物館、名勝古蹟、城市公園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閒場所。

9月13日,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史書記載: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建設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兵馬俑,泥塑的世界,在這裡,可感受到那個久遠王朝的歷史氣息,其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等,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凝結成了一點,於是有了這兩千多年後的神秘魅力。仔細觀察,它們按品型布局,根據發掘的先後,分別命名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仔細地注視著這方俑坑,兩千多年的滄桑,依然保存了當年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個性,8000多件陶俑,一萬多件古兵器在這裡先後被發現和挖掘。看著這些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俑人,基本上都在1.9米左右,高大魁梧,我不得不讚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是他們凝固了歷史,鮮活了生命,把深厚的文化和精湛的藝術宏偉壯麗地再現於千年之後,通過古典寫實主義的手法,創造了泥塑藝術的輝煌篇章,填補了中國藝術領域的空白。

在西安逗留了五天,每天的行程都滿滿的,參觀古都名勝古蹟的同時,也品嘗了當地的美食,領略到這裡的風土人情。白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西安的名勝古蹟,晚上同學三五成群各自活動。記憶最深的就是夜晚的大雁塔,每晚都有音樂噴泉,十分美麗!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古蹟,是古城西安的象徵。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還有西安最熱鬧的回民街,回民街作為飲食集中的街區而出名,這裡現在雖然被當作了針對外地遊客的旅遊點,但其實當地居民一直把這裡當做吃小吃、逛街休閒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飯納涼消磨時間的市民的更多。其實整個“回坊”地區都是飯館林立,各種各樣的清真食肆與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其中不乏當地人最認可的老號小店。“回坊”地區除了北院門、大學習巷、西羊市外,還包括大皮院、東羊市、北廣濟街、橋梓口等一大片區域,老西安把這一帶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尋最平民最真實的西安生活。不過後幾個地方要從回民街向深處走得遠些,不容易找到,外地遊客相對很少。 

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既古老又現代,充滿活力與文明的美麗城市!

第三站:洛陽  目的:參觀龍門石窟

9月14日,告別西安我們踏上開往河南洛陽的火車,似乎同學們對西安的印象都很好,甚至有點不捨離去!旅途還在繼續,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

西安到洛陽坐火車只需5個小時,14號傍晚就到洛陽了。在火車站附近找了旅館安頓下來,第二天就去龍門石窟!

9月15日,我們坐車到了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鑑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讚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十分壯觀,大大小小的石像非常宏偉,震撼了遊客的每雙眼睛!

第四站:孔子故里曲阜 

地點:參觀孔廟 孔林 孔府

9月15日晚,我們在洛陽火車站坐車去山東兗州,第二天早上6點到了兗州,再從兗州做汽車到曲阜。由於長途跋涉,我們在曲阜找到旅舍已經是上午了,同學們都很疲勞,所以16號修整一天,17號參觀孔府!

9月17日上午,我們參觀了孔府。孔府也稱聖府,是孔子的後代子孫們居住的地方,歷史上,孔子的後代繼承人都被稱之為"衍聖公"。孔府是孔廟的西鄰,規模相當宏大,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建築原有170多座,560餘間,現存152座,480間,其中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內宅門、前上房、迎恩門、家廟等是明代建築,其他均為清。代建築。古建築面積現存12740平方米。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著名畫家周之冕、高其佩、鄭板橋的繪畫作品;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文徵明的書法手跡;宋、元、明各時期的雕版印刷珍品、善本書籍,以及精緻的玉雕、木雕、陶瓷、青銅器等工藝品等,供遊人參觀鑑賞。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也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

曲阜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城市的綠化,交通及文明建設都做的非常好!稱為“東方聖城”一點不為之過,重要的是這個城市沒有高樓大廈,就連交通車也不多,依舊保留著古代的建築,十分具有當地特徵!有名的孔廟,孔府,孔林!都是值得人們一覽之地,還有當地的孔府菜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第五站:泰安 

地點:參觀岱廟  爬泰山  觀摩泰山石刻

9月17日下午在曲阜汽車站坐汽車去往泰安,下午到達泰安,並在火車站附近找到旅舍!

9月18日參觀岱廟。岱廟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嶽廟”。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岱廟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9月19日早早起床出發爬泰山!泰山,通常指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 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另外,泰山還有岳父的意思。泰山石刻涵括了整箇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書法藝術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來,其中大部為自然石刻,少量為碑碣。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俗話說“下山容易上山難”,其實都不容易。這次考察之旅相信同學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爬泰山了。我們從早上8點半開始爬山一直到下山已經是傍晚天黑了,每個人都是腰酸腿疼,但是沒有留下一絲遺憾,畢竟爬上山頂那一刻是值得回味的,那一刻有種征服的感覺,就像整個泰山整個城市就在腳下。

9月20日,爬完泰山師生們已經筋疲力盡腰腿疼痛,今天休整一天,自由活動!

第六站:杭州

地點:游西湖 參觀西泠印社

9月20日晚,我們在泰安火車站向杭州出發。

9月21日下午到達杭州火車站,我們在浙大西溪校區住研究生的宿舍,宿舍環境條件相當很好,相比杭州的旅館和招待所。

9月22日,今天是中秋佳節,天下著朦朧細雨,我們來到西湖,參觀了位於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創建於19XX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學社團,以篆刻書畫創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在海內外久享盛譽。印社自成立以來,名家薈萃,人才輩出。這個學術團體,遐邇聞名,為中外時人所稱道。西泠印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社址總面積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構思布局極為精巧。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朴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曆代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件。

杭州西湖人間天堂,“最美不過西子湖,人在天堂水雲間”。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洗子湖,宋代始稱西湖。它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蹟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五個地區,總面積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於晴天水瀲灩,雨天山空濛。無論雨雪晴陰,無論早霞晚輝,都能變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態。湖區以蘇堤,白堤兩個景段的優美風光稱著。西湖景區是立體和全方位,不論從哪個角度都能領略她的風姿,素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畫裡游”的美稱。西湖不僅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且更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把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西湖四周,古蹟遍布,文物薈萃,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紀念館)熠熠生輝,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

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這是我第二次來杭州,第二次遊覽西湖,卻給我的感受是強烈的!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在杭州,忘情於西湖。杭州這座充滿歷史與故事的城市,在今天繁華依舊,每個到杭州的遊客無不流連忘返!

9月23日,自由活動!同學們三五成群結伴出遊!感受杭州的美。

杭州有名的特產:杭州絲綢 西泠印泥 青溪龍硯 西湖綢傘 張小泉剪刀  西湖龍井 王星記扇子等等。

在杭州逗留2天,這城市規劃相當有特色,綠化條件好,城市的文明與歷史體現出杭州獨具的魅力!一座城市的歷史往往會折射出這裡人文氣息與文明。我不否認我已深深愛上這座城市,當然以後有機會還是會再來的!

9月24日,收拾心情帶上行李,本次外出考察最後一站結束,我是依依不捨的踏上火車離開杭州!

9月25日下午三時,經過28個小時,我們終於到達湛江火車站!回到學校,這次旅途正式劃上圓滿句號!

相信本次考察同學們一定收穫不少,心中必定留下深刻記憶,日後必有所作為!

後記:

本次考察,由於時間有限,很多地點都沒有細細參觀,稍有遺憾,雖是這樣,但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領略到各地的風光。這與平時在書本中的體會的中華博大而精深的文華不同,這次旅程所見所聞深深的烙印在大家的心中。對我而言,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奮發向上前進的動力,也是激發我對書法藝術的熱情!弘揚中華書法文化的優秀傳統,讓世界領略源遠流長的中國書法文化的精髓及其魅力,讓我們去共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