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新收集的垃圾平均容重為0.4-0.6t/m³,經過壓實後垃圾容重可以達到0.75-0.85t/m³,經填埋並降解後,實際上每立方米的容積可以消納1.1噸的原生垃圾。因此,本填埋場容積約為100000m³ ,可供 *****使用30年以上。

5.1.2壩體工程

垃圾壩是與山體共同形成填埋坑的主要構築物,築壩形式直接影響到填埋場的安全運行,也關係到工程造價的經濟性,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目前,國內垃圾填埋場的築壩主要有三種類型,分別為粘土壩、堆石壩、砌石壩三種,其需要考慮的因素為:壩的功能特點,築壩材料來源及擬建場址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還有就是工程造價的經濟性。

粘土壩對自然條件有較廣泛的適應性,對地基的要求低,適應不均勻沉降的能力強,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考慮到建設場址粘土來源方便,所以垃圾壩擬採用粘土壩為宜。

垃圾壩位於填埋場坑口往東 100m,南北走向,壩長30米,高10米,壩頂寬度設計為4米,壩二側邊坡坡度為1:2,壩斷面面積為240m² ,平均壩長為 30米,築壩土方工程量為7200m³ 。

5.1.3防洪排水工程

場區防洪與排水工程的作用是在填埋場使用過程中和終場後,將降落在填埋場周邊的大氣降水及時排出場外,防止在填埋場內形成積水,因此在填埋場三面以截洪溝的方式導出降水。

填埋場匯水面積為 10000m² ,大氣降水以截洪溝排出,由於填埋場地勢是東高西低,所以截洪溝需設立三段,分為東段、北段、南段順填埋場鋪設,把水導向西面的溪流,截洪溝採用矩形斷面,底寬 1米,護砌高度為1.2米。採用漿砌塊石,水泥沙漿抹面而成。

5.1.4導滲方式

當填埋作業開始並終場後,填埋場內的積水需以主盲溝、支盲溝、次盲溝和石籠構成的導滲系統將滲瀝液導出場外。其中主盲溝負責滲瀝液的最終排放,設定在填埋場底以下,與支盲溝相通,由直徑為 dn315mm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穿孔花管外包裹150g/m2織質土工布構成。支盲溝也位於填埋區底部,沿場底兩側坡向主盲溝,同側支盲溝之間的距離為40m斷面為梯形斷面,下底寬400mm,上寬800mm,深600mm,在支盲溝中鋪設直徑為200mm的hdpe穿孔花管,其坡向主盲溝的坡度不小於2%,同樣用150g/m2織質土工布包裹。次盲溝是在填埋過程中形成的,當每次填埋高度達到4.7米時,按照填埋作業要求開始覆蓋中間0.3m覆蓋土之前,在壓實的垃圾堆體表面上面,底部支盲溝的垂直上方設定次盲溝。次盲溝主要是由可透水,受垃圾沉降影響小的透水軟管組成。當次盲溝鋪設好後再開始中間覆蓋。

石籠是用織質土工布內裝 20-40mm的卵石,布設在主盲溝和支盲溝的相交處,以不小於2%的坡度向填埋高度增加而增加,使生活垃圾所產生的滲瀝液通過石籠的作用更好地導出。

為了使填埋區場底的導滲系統不致堵塞,在鋪設好的 hdpe管外設定反濾層,該反濾層由卵石組成,從裡到外分別為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各層的厚度均為100mm,粒徑分別為40mm、30mm、25mm。

5.2填埋工藝

垃圾填埋作業過程中要求層層壓實,每層壓實厚度不大於 0.3m,當累積厚度達到4.7m時,即進行0.3m厚的粘土覆蓋,然後再進行下一單元的填埋,待填埋作業達到設計高度後,應進行終場覆蓋,底層是0.3m的粘土,表層回填營養土,種植作物,同時,要注意到頂面具有不小於0.05的坡度由中心坡向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