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勞動契約

一、無效勞動契約的認定

(一)問題與解決方法

就無效勞動契約的認定,在審判實踐中主要有兩大問題。一個大問題是對於《勞動法》第18條所規定的兩種情形的理解與把握。另一個大問題是在《勞動法》第18條之外,有無其他無效勞動契約的情形。這兩個問題在將《勞動法》第18條規定同《民法通則》與《契約法》相關規定的比較中京可發現。對比《民法通則》,不難看出,《勞動法》關於無效勞動契約情形的規定源於《民法通則》第58條關於無效民事行為的規定,但又遠少於該條規定的7種情形,並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屬於《民法通則》未明確規定的情形。再對比《契約法》關於契約無效的基本規定即第52條的規定,《勞動法》關於無效勞動契約情形的規定也較之《契約法》規定的5種情形要少,同時相類似的情形《契約法》的規定較之《勞動法》有進一步的限定,《勞動法》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在《契約法》中的相應表述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勞動法》的“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情形在《契約法》中的相應表述是“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契約,損害國家利益”。這種對比產生的相應問題是:在具有《民法通則》和《契約法》關於民事行為無效或契約無效的其他情形時,勞動契約的效力如何確定;《契約法》對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限定性規定是否也參照適用於對《勞動法》第18條所規定情形的理解與把握。此外,《契約法》還有3種契約條款無效的情形也是《勞動法》所沒有的。這些問題所蘊含的共同法理問題是,民法與契約法的法理與勞動法的法理是否相通,由此決定《民法通則》和《契約法》關於民事行為無效或契約無效的情形是否也適用於勞動契約。眾所周知,就契約無效,《民法通則》與《契約法》代表了兩種經濟體制下的兩種價值取向。其中,《民法通則》體現了計畫經濟下國家對契約的強烈干預,重國家在契約效力上的主導地位而不重對交易的保障;《契約法》則體現了市場經濟下國家對當事人意思的突出尊重,以保障交易,促進發展。正因如此,上述問題的關鍵是,《契約法》關於契約無效的法理是否可通用於勞動契約,由此,《契約法》關於契約無效情形的規定是否也參照適用於勞動契約。而二者法理是否相通又取決於二者的價值取向是否相類似。同時,在《契約法》規定的情形之外有無基於勞動法的獨特法理而產生的勞動契約無效的情形,也是一個問題。

就法學體系來看,勞動法與契約法最初都屬於大民法的範疇,後來,隨著勞動法在勞動者隸屬性基礎上對勞動者全面權益的側重保護和與此伴隨的三方機制的引入,勞動關係由契約走向身份,勞動法逐漸從傳統 民法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新的部門法。但勞動法與民法並非絕對割裂,在勞動法獨特的價值取向和三方機制之外,勞動契約與民事契約有著類似的價值取向,如民事契約要儘可能保障交易的成功,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而勞動契約則要儘可能保障勞動關係的穩定,以此兼顧經濟的發展和勞動法獨特價值取向的實現。正因發此,只要不與勞動法的價值取向相悖,契約法的相關法理與勞動契約的相關法理應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