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畫規劃

三、發展壯大新產業

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加快調整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優勢品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逐步形成以工業為主導、高效農業為基儲服務業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綜合經濟效益,確保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每年遞增13%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校

1.依託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集群產業。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工業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提升傳統鄉村工業,培育壯大新興工業,著力推進家庭工業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增強縣區工業園區實力,圍繞做大做強汽車配件、電力電器、有色金屬、化工、鞋業、家具、木材加工等產業集群,著力引進項目、引進資金,拉長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聚,實現農村工業的大發展、快發展。東陵區重點發展鞋業、鋁塑材產業集群;于洪區重點發展化工、家具、鞋業、食品產業集群;新城子區重點發展化工、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蘇家屯區重點發展電力電器、鋼管產業集群;新民市重點發展粗銅冶煉和以林漿紙為龍頭的林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遼中縣重點發展不鏽鋼、鑄造生產加工產業集群;法庫縣重點發展陶瓷產業集群;康平縣重點發展以坑口電廠、風力發電為主的能源產業集群和塑編產業集群。經過5年的努力,每個區、縣(市)都要形成兩個以上產值超百億的產業集群,使其成為區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輝山農業高新區要依託體制機制優勢,在發展工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產業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2.以富民經濟小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採取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多元投入、農民參與的方式,繼續加快富民經濟小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良種農業、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出口創匯農業和畜牧養殖業,不斷壯大糧食、蔬菜、林果、畜禽、乳品、水產養殖、花卉等產業規模,尤其要著力培育一批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以此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市場化行銷和社會化服務,進而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名優產品和優勢產業。經過5年的努力,農村各區、縣(市)要培育形成2—3個農業支柱產業,建設1—2個現代農業園區;各鄉鎮要培育2—3個特色產業,建設1—2個農業科技園;各村要有1—2個特色產業,建設1個富民經濟小區,最終形成多鄉一業、多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到2024年,農業產業化經營面積涵蓋耕地總面積70%以上,80%以上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

3.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快發展服務業。重點支持“一市三縣”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發展經紀人代理、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增強交易功能。積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和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組建農產品銷售公司、農產品運輸公司,發展農產品包裝、貯藏、運輸業。加強農業信息建設,創建外埠農產品展銷、行銷網路。培育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知名品牌,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4.最佳化勞動就業結構,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按照“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原則,統籌城鄉勞動就業,採取域外轉移與就地轉化、域外轉移與境外轉移並舉及農村戶籍向城市居民戶籍轉變等方式,加快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小城鎮轉移。到2024年,全市農村勞動力實現三分之一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三分之一在域內非農產業就業,三分之一進城或輸出到域外從事勞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