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技中心工作總結

在新技術的研究方面,今年我們配合南陽市農科所承擔了芝麻產業體系示範項目,落實示範面積1.02萬畝,建立了22個5畝以上芝麻高產示範田。按照方案要求,在芝麻全生育期內,我們對芝麻病蟲草害發生規律、生產信息進行跟蹤調查,開展高產示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調查數據。在今年秋季雨水較多的情況下,實現了項目區內1.02萬畝芝麻畝產79kg的歷史新高,比全市平均畝產41.5kg,增產37.5kg,增產率達90.4%,順利通過了項目的驗收,並受到了省農科院、市農科所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

(五)、深入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農情,為市委、政府決策指揮農業生產充分發揮參謀作用。

2011年,我們根據農時季節,及時組織技術人員認真開展農作物苗情、病情、蟲情、雨澇、旱情、雨雪凍害等異常天氣對農作物生長發育影響以及產量的預查、實查等各類農情調查60餘項次,撰寫各類生產技術方案、調查報告、技術總結和各類應變技術措施材料百餘份。配合有關單位開展了農作物衛星遙感地面調查研究項目。繼續開展了12個地力監測點和肥力監測點的監測工作,時刻關注我市耕地肥力變化動態,及時準確地提出改良意見5條,撰寫監測報告12個,落實改土面積8000餘畝。根據省土肥站的要求,在我市不同土壤類型、不同區域設立了5個豫西南土壤墒情監測點,全年向農業部節水網站發布墒情簡報11期,信息簡報1期,向南陽土肥站傳送墒情信息12次,對指導大秋作物管理、麥播整地、小麥冬前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特別是今年小麥自播種至今,降雨量極少,小麥乾旱嚴重,根據墒情調查,我們及時上報市委、政府,建議組織開展抗旱澆麥,並通過電視和農業信息平台發布手機簡訊,在全市範圍內掀起了以抗旱澆麥為主麥的田管理高潮,為小麥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充分挖掘培訓資源,拓寬培訓渠道,大力宣傳培訓農業技術,提高廣大農民科技素質。

農業技術的宣傳培訓是農技推廣的一項重要工作,宣傳培訓工作是否到位,決定著農民科學種田水平的高低,並直接影響著三年經濟的發展。今年我們充分挖掘利用現有培訓資源,拓寬培訓渠道,廣泛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工作。

一是與市電視台聯合在《鄉村採風》、《農業科技進萬家》、《百姓話題》、《鄧州新聞》等欄目,宣傳小麥、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生產技術、舉辦專題講座32期,推廣普及農業生產新技術。

二是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多渠道宣傳農業技術。我們技術人員輪流值班,常年開通電腦網路視頻和農業科技諮詢熱線電話服務,全年視頻服務和接受民眾電話諮詢1500餘人次。在農業生產關鍵時刻利用農業信息平台發布各類農業技術信息300餘條,

三是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宣傳上,我們對技術進行形象化、藝術化改造,把生產技術改造成集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順口溜,並聘請《梨園春》擂台賽主下鄉深入農村舉辦技術演唱會,大大的提高了廣大農民民眾學習農業技術的興趣,較好的普及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四是開辦科技服務大廳,開展諮詢服務。中心把40餘名科技人員,高、中、初級技術人員合理搭配,輪流值班,提供面對面提供技術服務。全年累計接訪諮詢民眾1000餘人次,為農民解疑答難1500餘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