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幼兒發展為本”活動方案

3、玩具、材料要及時調整。

幼兒在預先設定好的環境中,自主地與環境相互作用,展開活動,興趣會不斷發生變化,如果環境構成後被固定不變,幼兒自主的活動就不能充分展開。例如在益智區中,我們投入了一些拼圖材料,一開始,小朋友們參與拼圖的積極性非常高,每次活動,益智區中總是擠滿了人,可過了幾個星期後,孩子們對這些“老面孔”逐漸失去了興趣,益智區中的人也越來越少。由此可見,活動區中的材料應不斷更換,以吸引幼兒的注意。

二、空間的安全性、方便性與活動時間的相對自由性

中班孩子雖然已有參加區域活動的一定的規則意識,但畢竟是孩子,況且區域活動具有動態性,孩子們經常由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因此,在設定區域時,我們首先考慮到安排的場地空間是否安全,是否便於幼兒自由選擇,是否會互相干擾,能否保證光線、色彩、溫度、通風等條件,物品擺放的位置是否合適,對幼兒是否容易造成傷害等。針對這些思考,我們在活動室的四周、窗戶處、午睡室的中間,室外走廊等處安排了數學、美工、益智、建構、生活等活動區,由於空間的開放,既便於幼兒自由進出這些固定的區域,不受干擾地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也便於教師觀察與指導。

在時間安排上,一方面,我們將完成新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一周內完成活動的時間,只要他們完成即可,教師不作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體區域活動時間外,其餘只要是非集體活動,遊戲、課間、飯後,幼兒都可以自由進出各區域,或玩新活動或繼續未完成的探索……我們班的幾位男孩子,非常喜歡益智區的走迷宮活動,還學會了自己設計迷宮,把自己設計的迷宮讓同伴走。這樣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繪畫能力等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發展。開放的區域活動時間空間,既使教育目標在活動中得以實現,又滿足了幼兒探索的願望,獨立的需要。

三、大帶小、國小大的開放的活動形式

即為讓中班幼兒儘快學會正確的交往方式,有時,我們可採用讓大班幼兒幫帶中班幼兒的形式,以提供榜樣示範,建立跨班級間的開放關係。例如:在戶外活動時,讓大班幼兒和我們中班幼兒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中班幼兒學會了許多新的玩法,膽子也比以前大了許多。通過多次這樣的活動,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四、方法合適,提升幼兒自主探究的經驗

幼兒在自主的活動中,往往會因碰到困難,造成情緒不穩定,而放棄活動,此時教師可以幫助者的身份向幼兒提出建議,在為幼兒指明活動方向的基礎上,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嘗試,克服困難,完成活動。如在活動“打氣球”中,幼兒因小手肌肉發展不完善,雙手配合不太協調,難以一個將氣球皮套在氣筒嘴上,而想放棄活動。在此時,教師向幼兒提出建議:“你要以請一個朋友和你一起試一試,一個拿打氣筒,另一個來套氣球皮,試試看!”幼兒通過合作終於完成打氣的過程,雖然,幼兒是在教師語言的幫助下取得的成功,但是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才取得的,讓幼兒在接受教師幫助的同時,體驗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嘗試著:

1、以遊戲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經驗

遊戲是適應幼兒的內部的需要產生的,是幼兒主動自然進行的活動。遊戲是最受幼兒歡迎的活動,如果把理性的科學知識結合到遊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讓幼兒在自由寬鬆的遊戲氛圍中提升自己探索的經驗。

2、以實驗操作法提升自主探索的經驗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所以在科學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對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十分有益。我們在為幼兒提供材料時,要注意適合幼兒的年齡和認識水平,難易適度,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安全性。對材料的操作,教師要儘可能地精簡程式,使操作簡便,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幼兒在操作中思考、尋找答案,運用實驗,巧設懸念,喚起幼兒的好奇心,造成幼兒期待的心理。在活動中幼兒的好奇心不斷被激發,不斷地得到滿足,其想像力創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有效的提升幼兒探索的經驗。

幼兒的思維能力是在和環境的互動作用中發展的,實踐活動是這種互動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應有效地利用客觀現實的大環境,創設適當的教育環境,讓幼兒與其積極地發生作用,從而建構科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