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也許對於頤和園,本應該有很多東西要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因為它,實在是太龐大太壯觀了,而其中又蘊涵了太多的美,太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個又都擁有太多的評論和讚美,我再說似乎顯得多餘。那么就談一些背面的東西吧!

在頤和園的西堤上,一對中年夫婦談到自己對綠化的一點看法。他們認為,北京——包括頤和園——的綠化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應該在追求自然的同時創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綠化則顯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在昆明湖西岸,我們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讓人震驚的一個鏡頭:一根長長的管子,向湖中排放著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們都沉默了。這類似的一幕,我曾經在青島的海灘上看到,然而作為湖,自淨能力又是遠不如海的。我不知道,在奧運會的契機下,大力推動頤和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鍵時刻,那一根管子,意味著什麼。急功近利,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專題分析與思考

1、關於綠化

北大校園綠化

在《校園各功能區的綠化情況分析及建議》中,有關於北大校園綠化的一些思想。

根據校園綠化的原則,宿舍區應該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花草樹木品種豐富,適用樹形優美的常綠喬木、開花灌木,使宿舍區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學區應該採用整齊式園林手法,樹木採用對植、列植或在建築物兩側栽植綠籬,在建築物前鋪設大面積草坪,點綴美觀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飛揚花絮的樹木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植物。教學區的植物綠化存在一些問題。如三教與五四體育場相鄰,中間僅有圓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喬木 ,缺少噪音禁止帶,使得教學樓內正常學習受到很大影響。理教周圍主幹道兩側栽種的槐樹,易生蟲害,影響美觀,另外,理科樓群周圍缺少喬木,略顯單調。

行政區作為學校對外交流的視窗,園林規劃布局較好。喬木種類繁多,以雪松、銀杏、白皮松等樹形優美的樹種為主,以孤立樹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寧靜、莊嚴、肅穆,符合行政區景觀要求。美中不足的是,辦公樓前面的花壇花期已過,已經枯萎變黃,無人理會,與周圍景觀極不協調,有失觀瞻,建議及時更新,以保證花色常鮮。

遊憩區主要指未名湖周圍園林區。本區植物種類繁多,趨於自然生境,喬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層,樹木鬱閉度高,是休閒、娛樂、學習的好地方。

總之,我們在進行新的綠化建設時,要注意從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內涵與景點、建築的搭配,實施的可行性,成本節約等方面綜合考慮。

(資料來源:www.pku.edu.cn/news/xiao_kan/)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之辯

有人曾經在網上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幾年,北京在綠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覺草坪太多了,樹太少了.而且隨著道路的不斷新建和拓寬,以前高大的行道樹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無遮無攔的曬.對於一個城市來說,種草坪只是一時的美麗,就想女人塗的粉底一樣,只能獲得暫時的光鮮.而綠樹才能使一個城市由內到外的滋潤和美麗.所以,少來點草坪廣場,多來點森林公園哪怕是小樹林公園才好。” (資料來源:news.xinhuanet.com)

人工化的自然與完全的自然,可以說是一個討論了許久的問題,然而結論的得出又是那樣困難。

就如同校園裡一片片修建齊整的草坪,與那一叢叢自生自滅的雜草;就如同燕南園中那一株株車前草,任人踩踏而依舊旺盛;就如同那二月蘭、蒲公英,不需要澆水而繁茂生長;就如同靜園草坪中那讓人踩踏的馬邊草;就如同那剛到春天就發出新綠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島中的蘆葦……

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麼?是觀賞?是美觀?還是讓人充分與自然接近?人工養護的草坪,總是顯示出一分遠離塵囂的孤高與自拔,一個個鏇轉的噴水口讓人對自然的力量產生懷疑,一台台自動化的割草機讓人對人的力量產生近乎怪異的崇拜。從小就習慣了“草坪禁止入內”的告示牌的我,總是對齊整的草坪敬而遠之。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飯時,路人投來的怪異的目光。隱隱約約還聽到有人鄙夷的聲音:在草坪上吃飯,草坪不是要更髒么?於是就想到了過去的自己,看到別人在草坪上野餐,總是義憤填膺……然而現在的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在踏入草坪時還總是有幾分猶豫和不安。是的,如果人總是被隔離在自然之外,那么自然的妙處又該如何去體會?親近自然,同時保護自然……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例子。而有時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讓人嘆服。燕南園草坪上,十幾種植物和諧地生長共存,蚯蚓的存在則為其創造了一個極其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雜草和人工種草同時存在的地方,總是雜草先於種草而綠。與自然界生命過程割裂開來的自然物總是顯得異常脆弱。在柳浪莊的野地中,生長有先鋒植物灰藜,作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長很高,對土壤產生很大的改良作用。3-6年之後,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喬木等逐漸進行演替生長。在頤和園萬壽山上,有一個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山體上建成覆瓦狀,從而加強雨水的下滲作用,減緩雨水的下流作用,這樣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為自然服務。在萬壽山上生長著自然條件下的側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狀態下生長很好的植物,而園林工人卻想把它們全部清理掉,在山體上多種一些草。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勢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澆水,從而為喜旱的側柏提供了一個不利的生長環境,最後必然導致不利的生態結果。試圖人為改變自然的選擇,必將得到違背自然的選擇。

(這樣的和諧與完整,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這種統一的景色,不是正我們所尋找的么?)

(資料來源:www.szblt.com)

2、關於城市環境的整治

我們有一個責任,即不僅僅是仔細考慮美的含義,而且開放我們自己去體驗美並且遵循美的引導。這種人類特有的適應才能幫助我們同自然界發展一種倫理關係。

——L.K.奧斯丁

在我國許多城市社區及城鄉結合部區域,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長的壓力,使得大面積裸露的土地受到長期的侵蝕和沙化,原由樹林植被被輕易伐棄;水資源短缺,垃圾、廢水處理系統不完善,環境污染加劇等情形在生態上個社區的健康生存發展帶來長久的、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 ,社區中舊有的建築街道、溪水及文化名勝等歷史文化景觀在社區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輕易拆除、解體或毀壞。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在北京西郊的實習當中,就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

“首都城市現代化建設,要按照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促進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經濟繁榮、生活富庶、環境優美的城市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會報告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未來5年美好的藍圖:人均綠地面積將更多,空氣將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將更加寬敞,道路也將越來越寬廣,堵車現象越來越少……北京人居質量會變得越來越高。

市政府已經確立投資上百億元來打造“碧水繞京城”的美景,目前,許多昔日的臭河道已變成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北京還將再投入54.5億元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05年市區將不再有臭河過市。萬泉河的變清應該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還確定了138項城市環境整治重點工作,即開展包括圓明園遺址公園搬遷騰退規劃、中央電視塔周邊整治規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周邊地區環境整治規劃、頤和園周邊環境整治規劃、明城牆遺址公園建設規劃等重點地區環境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然而這種重點整治,實行起來似乎並不是那么順利。

《北京晨報》2001年12月01日報導,“在北京大學西門外蔚秀園南牆和暢春園北牆之間,有條三四米寬的小胡同,這就是簍斗橋地區。這裡擠滿了私搭亂建的小平房,環境堪稱髒亂差。眼下,這裡成了拆遷現場,半年後,將建成一條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簍斗橋地區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場路,兩條小路才兩三百米長,卻集中了幾十家小商店、六七個髮廊,還有飯館、酒吧。環境髒亂,與北大校園文化氛圍極不協調。為此,北京市和海淀區兩級政府與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籌集整治拆遷費1.3億元。簍斗橋地區拆遷範圍南到暢春園、北至蔚秀園、東臨頤和園路、西至簍斗橋,涉及84戶拆遷戶、7198.06平方米拆遷面積和227名拆遷人口。目前,絕大多數人已經搬走了,昔日嘈雜的小街現在變成了拆遷現場。不久,這裡將建成寬10米的平整街道,配上綠化美化,簍斗橋地區將變成簍斗橋花園。”

眼下距報導時期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然而我們在實習經過的時候,簍斗橋地區似乎還是描述中的情形,“寬闊、整潔的花園式新道路”似乎還在搖籃之中,這不能不說是城市環境整治工作中的一個欠缺和漏洞。只規劃不辦事,整治過程阻力重重,即使在首都北京也是如此,真是讓人有些寒心。

3、城市環境藝術的思考

從萬泉文化公園,想到了城市環境藝術。

人類從洞窟與巢居中走出來,築土構木,為自己的生存營造了棲身之地。工業化與科技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嘈雜、擁擠、污染的城市,人們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享受陽光的沐浴,為自己營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環境。

矗入雲天的高層建築,蛛網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瑰麗閃爍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陸離的商品櫥窗,給現代社會繪製了一幅變幻萬千的現代生活圖景。今天,與其說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了,不如說生活在一個無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這個人工世界,雖然以自然世界為物質依託,但已使人遠離了原生自然,它啟發人們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能不能建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解決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日益擁擠的交通,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等新問題。如何維護城市的風景線,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現代人工城市的環境空間,只有人工設計表現自然環境,寓自然於環境之中,才能使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才能建設人類美好的未來。環境藝術在創造人類現代生活的同時,也設計著人類未來的文明。

城市環境中,有許多方便人們生活、娛樂、交通而存在的硬質景觀以及植物綠化及各種水體等形態構成的軟質景觀。它們作為城市社會中功能性設施和工具的同時,構成了城市環境景觀的實體要素。此外,許多城市或城郊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天然的景觀資源,如若公共藝術的設定與這些人工的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觀相協調、相組構,就將使純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其周遭環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構成更大空間範圍和心理效應的公共藝術景觀,就可以使城市建築性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組構在發揮其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原則。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 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 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 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 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5、 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壞和失衡,森林、綠地、濕地及地表水環境資源大量消失,成為威脅城市生存環境,威脅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無論從維護人類社會巨觀生態環境的目的著眼,還是從公共藝術及其景觀的審美效應出發,都必須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中綠色生態建設的密切關係,促使公共藝術在總體上與硬質景觀和綠色生態元素之間,達到平衡與和諧,從而達到最佳化和“軟化”城市環境的效果。

城市環境藝術,一種在選擇之中的進步與慰藉。

四、實習總結

一天的實習,學到了很多的東西。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草一木。忽然發現了很多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體現,一時間感到欣喜甚至不知所措。的確,城市生態學是一個十分需要從實踐當中汲取營養的學科,只有不斷實踐、從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才能夠真正了解這門學科的真諦。而它所包含的範圍又是那么的廣闊,它所帶來的影響又是那樣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