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學生網路道德喜憂參半

貴州民族學院大學生新聞社日前組織的一項“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顯示:無論哪個年級,哪個專業的在校學生,大學生們與網路都保持“親密接觸”。而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究竟誰主沉浮?調查結果喜憂參半。

調查採取問卷調查形式,涉及全校各系、部,各年級、各專業學生。從調查情況來看,每天上網一小時的占19.4%,兩個小時占39.2%,三個小時占26.6%,半天以上占14%,早上上網的占5.2%,中午占10.2%,下午占24%,晚上占60.6%。沒有被調查者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大學生的上網行為、面對網路文化的種種反應以及網路道德卻呈現多元化。

從被調查者來看,72.6%的被調查者非常反感聊天室罵人現象,56.9%的表示不瀏覽黃色網站或網頁;53.8%的進入他人網站也只想看看而已;79.5%的從來沒有用非法手段進入或攻擊過他人網站,58.8%的不在聊天室罵人。這反映出,作為社會文明使者,踐行社會道德、社會文明和先進文化的大學生網民,與其他網民相比,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但在網路開放、虛擬、隱蔽、自由的空間裡,部分沉溺於網路的大學生,也折射出網路道德的失衡。由於這部分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較少,性格孤僻、心態失衡,導致了網路道德的失衡。27.4%的被調查者有過入侵機密網頁的想法,47.4%的學生偶爾在網咖看見別人瀏覽黃色網站,34.6%的學生對瀏覽黃色網站、網頁持無所謂的態度,28.2%的學生在聊天室罵過人。調查顯示:有68%的被調查者表示在聊天時說真話要視情況而定;37.8%的怕惹麻煩,一般不會在網上填寫個人真實資料。66%的人對網上發布的廣告和新聞半信半疑。一段時間來,社會各界對學生的網路行為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尋求多種途徑解決中國小生過度沉溺於網路、盲目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成長的問題。現在大學生的網路道德問題又被各界提上了日程。網路文化的紛繁複雜考驗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對於大學生來說,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不是虛擬的伊甸園,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點擊網路,文明與污染隨著滑鼠的移動而展現,有燦爛的陽光,也有黑暗的角落。作為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分辨力,自覺規範上網行為,養成良好的網路道德,在挖掘網路深層知識的同時,掌握其實際運用意義,利用網路作為自身騰飛的翅膀,而不是成為它的俘虜。

摘自:貴州日報 教育時評:電腦手機應酬--看大學生消費的誤區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學生--這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也在市場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遠離父母和家人,大學生的生活相對獨立了,吃、穿、用、行不再由父母考慮,完全由自己掌握財政大權。怎樣做好自己的理財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每個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必修課。關注“象牙塔”內的消費狀況,我們不免有了幾分擔憂…… 電腦,手機--讓我歡喜,讓我憂校園宿舍中電腦的普及率節節攀升,計算機系的學生自不必說,在其他文科區某寢室看見幾台電腦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據筆者了解,除專業特殊要求外,大部分同學購置電腦只是用來上網,玩遊戲,看光碟。一台最普通的PC機,價格也在兩千至三千元左右,不少經濟條件並不樂觀的學生在“硬體建設”上卻是極為大方。電腦,是否真的物有所用?浪費了金錢是小事,沉迷於五花八門的電腦遊戲和虛幻的網路世界而荒廢了學業,消磨了意志可就危險了。不同款式、品牌的手機讓眾多手機持有者成了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高科技服務於人類、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高額費用也給使用者平添了不少壓力。據《中國青年研究》調查,大學生手機費用80.2%由家庭供給,12%靠節約日常生活費,僅6.7%依靠勤工儉學支付。許多人用手機聊天,每月話費要花百餘元,更有甚者,不顧及自己的經濟狀況,盲目跟隨潮流,為用手機勒緊褲腰,“打腫臉充胖子”,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交際應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校園中的各種社團活動為同學們提供了結識朋友,與人交往的機會。朋友之間難免在一起小聚,今天我做東,明天你買單;推杯換盞,好不愜意!於是乎,生日party,老鄉聚會,同學造訪……各種名目繁多的理由讓人應接不暇。不少人礙於情面,一邊輾轉於各大小飯局,一邊卻為下月的生活費沒著落而苦惱不已。美其名曰:增進感情。殊不知,真正的友誼豈能靠飯局來維繫。動輒請客吃飯,吃飯又“不為肚子為情調”一則浪費金錢,二則浪費時間。此風不可長! 美容,時裝--誰說我不在乎大學裡的女生們越來越注重自身形象了。“美容、護膚、時裝”在女生中是永遠不過時的話題。校園的“小資”們是不屑於“大寶”、“小護士”的,護膚起碼也得是“夏士蓮”、“旁氏”這一級別的;做頭髮要去專業名店,美容得辦月卡;“真維斯”、“班尼路”的衣服對她們來說不算什麼;“達芙妮”專賣店裡,她們是常客。很多人為了“美麗”不惜代價,可以一擲千金,當她們花錢如流水的時候,她們早已忘記了父母的辛苦勞動,她們早已失去了“美”。縱觀校園裡的消費百態,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在消費觀念上存在著的種種誤區。在人們驚嘆於時代進步如此之快的同時,更多的還是對這種種現象的憂慮。追求潮流,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消費中的“不正之風”。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念,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大學生一定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問題,把握好消費的“度”,在良性消費的基礎上構建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民網 理財專家支招大一新生 對大一新生來說,走進大學校園,所有事情由父母打理的舒坦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除學習外,吃穿用樣樣事情都要自己操心,而且,許多人還是第一次懷揣“巨款”呢。六成同學從來不記賬前不久,記者在一所高校做了一次12道問題的小調查,結果顯示,每月花費在200到300元錢的人占44%,300到400元錢的占37%,每月花費400到500元的占2%,僅有2%的人每月花費500元以上。生活費主要花在哪一方面這一問題上,“日用品”是一半同學的首選。1/3平時有記賬的習慣。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文系2001級輔導員黃福元老師認為,許多大學生都或多或少有著盲目消費的毛病,花錢無計畫、缺少理性,理財觀念更是幾乎談不上。主要表現為一是盲目攀比,二是瘋狂s hopping,三是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比較差。尤其是家境優越的孩子,憂患意識極為薄弱,不能體會勞動的艱辛。有的學生不喜歡食堂的飯菜,動不動就去飯館撮一頓;有的學生討厭住集體宿舍,就去外面租房,這些對學生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額外開支。黃老師告訴記者,大學新生進入高校後,面臨著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轉型期。新生應當明白,生活費是父母給的,大手大腳勢必增加父母負擔,同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消費無度不利於自己的成長與發展。大一新生更應提高自制力,做到理性消費。記賬幫你“量入為出” 交通銀行陳曉黎先生認為,對大學生來說,記賬和編制預算這是控制消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實記賬並不難。”陳先生為大學生“現身說法”,“我上大學曾認真記過賬,主要是出於對父母的尊重,我會定期把賬單寄回家,讓他們知道給我的生活費是怎么花掉的。” 陳先生建議,可以將支出大概分成學習、吃、穿、行、交際幾大類,按類將支出記在本子上,並且保留所有的收支單據,抽空整理一下,就可大概掌握自己的支出情況。然後就可以分析各項支出所占的比例從而“對症下藥”。比如說通過記賬發現自己第一學期吃飯花了1000元,置裝、交際花掉2000元,第二學期就可以進行調整,讓自己吃得更“豐盛”些以保證身體所需營養,買衣服和交際的支出就可以適當減少,比方說減至1000元。這就等於給自己做了一個限定,這以後花錢時心裡就有了譜。大一“理財”不為早 雖然大學生基本上還涉及不到真正的投資理財,但分配好自己的生活費、合理支出、讓每分錢都花到刀刃上也可算作“準理財”,因為,理財最基本的一條就是“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到哪了”。大學生的理財實踐,對他們今後能儘快融入社會上大有裨益。陳先生還建議大學生多掌握些金融知識,多參與學習先進的金融工具,網上銀行、證券外匯等都可以適當了解、接觸。 大學生尤其是新生輕信別人被騙走錢財的事情如今已不鮮見。陳先生呼籲,增強風險意識、防範風險保護自己的“財產”是大學生亟待補上的一課。拿最常用的銀行卡來說,密碼一定要絕對保密。陳先生提醒,如今“克隆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一旦被人掌握了卡號、密碼,卡里的錢就有危險了。非但對陌生人、即使是同寢室的兄弟姐妹間也不要透露銀行卡密碼,同學間的信任不是靠這個建立的。人民日報 36高校大學生倡議:學習理論提高綜合素質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0月23日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36所高等院校的300多名大學生代表發出倡議,號召大學生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高綜合素質,爭做自強不息、求實創新、品格高尚、崇尚文明的新世紀青年。倡議是在南開大學召開以“學習理論,增長才幹,勇挑重擔”為主題的全國高校學生理論學習研討會上提出的。大學生代表集中交流展示了各自理論學習的優秀成果,圍繞進一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理論素養的課題展開熱烈研討。北京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會會長李平原說,黨中央、國務院發出的《意見》針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要完成載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就必須切實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做一名具備全面素質、紮實功底、過人才幹的有志青年。南開大學團委副書記王鳳說,南開大學以學生理論學習社團為載體,院系基層團支部、宿舍團小組為依託,發揮第二課堂作用,組織全校大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活動,主動占領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立了融思想性、知識性、新聞性、服務性於一體的理論學習主題網站,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人民網 高校教學質量清查:畢業生就業成監察對象 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成為監察對象千餘名專家將對全國644所本科高校進行教學質量全面清查,其中教授是否為本科生上課、學生上課開沒開小差、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都會成為監察對象。近日正式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將成為全國高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主要監察機構。只要有學校兩年評估不達標,其制定招生人數、設定新專業等方面都會受到限制。高校增容240萬 教學質量存隱患2004年,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已達到420萬,比1998年的180萬學生增加了240萬人。同樣是600余所高校,增加了240萬學生後會不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面對許多家長的疑問,教育部在昨天顯示出了嚴抓高校教學質量的決心:專設高校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每五年一輪派出千餘名專家監察高校教學質量。“現在高校招生的人數擴大比較快,大家自然擔心會不會影響質量。其實,我們對這件事也有質疑,各高校的辦學經費增加那么快,必然會對質量有所影響。”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誠懇地說,實際上,對大學的教學評估工作從1994年就展開了,但由於對優質院校並非硬性規定評估,近10年間只檢查了200余所高校,“從1998年開始,擴張過快的問題開始在一些高校顯現,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問題就變得更加重要。” 教授不教本科生 學校評分要降低在全國高校已經經受或即將經受的一場全面評估中,記者看到,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情況也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方案J試行K》中。該指標規定,各高校教授、副教授近三年內均曾為本科生授課的學校才能評優秀,55歲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學年95%以上為本科生授課才能被評為合格,而少於這一比例的高校該項目都會被評為不合格。“三年前,學校只有38%的教授曾為本科生上課,其餘的都在忙自己的研究課題。本科生一般只能聽到副教授或是講師的課。而教育部制定出要求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標準後,學校人事部門對教授、副教授的考核辦法也作出了修改,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授課,今年學校86%的教授都開始為本科生講課,這對本科生無疑是件好事。”北京交通大學有關人員告訴記者,與副教授和講師不同,教授給學生講課時會把自己所處領域最前沿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實現科研與教學的完美結合,本科生們也能從中拓寬眼界。“但教學與科研相比畢竟是個苦差事,搞出一個科研項目可以名利雙收,而教本科生付出的比較多。給教授們下了硬指標,對提高本科層次的教學水平會有很大幫助。” 兩項指標不合格 學校將被判出局記者看到,新的評估方案將高校的教學水平細化為19個指標44項觀測點,學校的學習風氣也被納入其中。學習風氣怎么查?有關人員給記者設定了一個有趣的情境:“老師在台上講課,下面三分之一學生在睡覺,還有三分之一在聊天。要是讓評估人員發現,學生守紀的分數就得扣。評估的時候,會隨機抽取班級,專家進課堂和學生一起上課,學生的遲到、早退情況,上課認不認真聽講都有記錄。” 在評估的19個指標中,有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教學經費等11個一級指標,一旦這些指標中有兩項不合格,學校就會被判“出局”。評估人員會給“出局”高校一年的整改時間,如果複查再不合格,那么這所高校的招生計畫、專業設定等都將被限制。北京晨報 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成立 每年發布數據 〖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著作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10月26日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教育部部長周濟、副部長吳啟迪同志出席了新聞發布會。周濟部長在講話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評估的關鍵一年,評估工作任務繁重,頭緒很多,當前要集中力量重點抓好以下幾件工作:一是要建立五年一輪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制度。本科教學評估由教育部統一領導,具體由評估中心組織實施,高職院校教學評估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委)領導和組織,但教育部要組織專家進行抽查評估。我們有本科高校644所,獨立學院300餘所,獨立設定的高職院校900餘所,按照五年一輪的計算,每年要評估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200所左右,同時由每年抽查已參加過評估的高職院校50所左右,總計250所上下。通過這種大面積、連續輪迴的評估方式,建立起經常化、制度化的評估制度,保證我國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工作常抓不懈,通過評估,把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