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二是建立經常性的、每年一次的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的發布制度。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是反映高校教學工作運行狀況和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高等學校每年都要向評估中心報送教學基本狀態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整理分析,向社會進行發布,使社會及時了解各個高等學校教學基本情況,增強高等學校辦學透明度。三是要與社會行業協會合作,逐步開展並擴大高等學校專業教學評估工作。四是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制度。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為契機,帶動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建立相應的評估監控制度和組織機構,促進高等學校建立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積極引導和培育社會評估中介機構,形成國家、地方、高校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據介紹,新成立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是教育部直接領導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行政性事業單位,其具體職責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方針、政策和評估指標體系,對高等學校、辦學機構的教學和專業教學工作的評估;開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及評估工作的政策、法規和理論研究;組織有關評估的培訓和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目前下設辦公室、院校評估處、專業與專項評估處、綜合與培訓處。 人民網 人際關係、貧富差距、就業等4大心病困擾大學生 2004年11月03日 13:30:40 胡國慶 心理專家10月31日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學生們做心理諮詢。專家們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精神壓力、人際關係、貧富差距和將來就業等4個方面。

31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校園裡,來自陝西省心理衛生系統、第四軍醫大學心理學教研室等單位的26名心理專家,義務為這裡的學生做心理諮詢。讓專家們沒有想到的是,大學生們對這項活動很是歡迎,前來諮詢的大學生絡繹不絕,一天下來,大約有300多名學生接受了心理健康諮詢。通過諮詢,專家們也感受到大學生的心理矛盾非常複雜,有許多現象連他們這些搞心理研究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頗令人擔憂。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處一位姓常的幹部告訴記者,上個月,教育部發放了《中國大學生心理測量表》,從反饋的信息看,有許多學生心裡沮喪、鬱悶,精神壓力過大,校園裡近年來也經常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新入校的學生因為剛離開家,到新環境還有點不適應,這方面農村來的學生較為突出。而到了大二,這些學生基本上已經適應了校園裡的生活,學習也比較穩定,思想上卻有些放鬆,有少數學生陷入到交朋友、談戀愛中,有些學生因為失戀,控制不住自己的心理而影響學習。其次是面臨畢業的學生,這部分同學的主要精力是考慮畢業後的分配問題,找親朋好友幫忙、聯繫就業單位等。因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一位學生還向記者談到了一個在校園內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就是跟社會上一樣,校園內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與條件相當的同學來往,而家庭條件不好的則也只與同類同學交往,或獨來獨往,而後一類學生多數性格較為內向,有什麼困難或問題也不太與同學交流。 來自陝北農村的小閆是今年剛入校的新生。他說,自己是從貧困山區來的,心裡總有一種自卑感,好像活得不如別人。他說在班裡同學之間,好像是他們這些貧困生老是聚在一起,和條件好的同學產生一種無形的距離,雖然大家每天都在一起生活和學習,但彼此之間交往很少,也缺少共同語言,心裡總認為是別人看不起自己。有時候想,還不如回家幫忙種地,生活雖是差點,但沒有這么多壓力,起碼和鄉親們在一起是平等的。 陳鑫的老家在甘肅,他對記者說:"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把我們3個孩子好不容易拉扯大,弟弟和妹妹為了我上大學都輟學在家,家裡還欠了許多債。最近,家裡打來電話說,母親的氣管炎又犯了,我心裡真是著急,向同學借錢又不好開口,只好利用晚上休息時間去網咖打工。這樣,白天學習就沒精力,現在就盼著能早點畢業,找份工作,爭取讓弟弟和妹妹能學點知識,外出打工也方便。" 參加這次諮詢活動的心理健康專家陳韶穎說:"針對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障礙比較突出,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主要是學農業的,他們沒有開設心理學科。加之學生中有許多來自農村,貧困生所占的比例較大。學生的思想是豐富的,也想要在將來有所作為,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怎么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處理好大學生方方面面的思想壓力,就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極端問題。 摘自 新華網 期望值下降 一些畢業生提出“零工資就業” 2004年10月28日 13:30:31 記者 董偉 “今年全國僅應屆畢業生就有280萬人。280萬,即使在純粹數字抽象意義上,也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影響,何況是那么多可能與你搶飯碗的人。我們現在都非常務實,就業期望值早就降下來了。”近日,在瀋陽工業大學舉行的人才招聘會上,一名學工商的碩士研究生這樣告訴記者。 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一些高校畢業生不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業期望值,而且已經把這種務實心態付諸於行動。在這場招聘會上,記者看到,有的畢業生為了擠進自己嚮往的單位竟然主動提出“零工資就業”。 江洲(化名)是學經濟學的本科生,想進入一家待遇比較好的民營企業,但是給這家企業投簡歷的畢業生很多,其中還包括不少研究生,而錄用名額卻只有3個。於是,他向該企業招聘人員提出“零工資就業”:即在見習期不要錢,試著做,經過考驗得到認可後再建立勞動關係。這令招聘人員大感意外,當場並沒有給他答覆,只表示會注意他提出的條件。“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希望高回報,必然要冒一定的風險,拼一下了。雖然在3個月或半年內會有損失,但是我更看重長遠的發展。”江洲說。 據了解,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只江洲一個。據遼寧省教育廳畢業生辦公室、遼寧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副主任范龍介紹,前幾天在瀋陽科學宮舉行的2004屆畢業生第一場大型專場招聘會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而且不是一兩個人。 儘管有不少畢業生敢“先吃螃蟹”,但是這種做法卻沒有得到一致認可。有畢業生認為,“這種做法類似於商業上的惡性競爭,是不正當的,不僅‘賤賣’自己,而且也給其他求職者以壓力,逼迫大家都跳水。”有畢業生則表示,“這種提法已經觸到就業的最底線。如果試用期一年,這一年的生活怎么辦?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才有資本提這樣的條件。下崗職工子弟和農家子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對此,招聘單位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企業持歡迎態度——畢竟可以省一部分支出;有的則不以為然,“零工資並不能給應聘者帶來特別的競爭力,企業還是主要看畢業生自身的素質和潛力,這是用人的根本問題。對於我們企業來說,不會為了省這點兒工資而錯過一個好的人才。” 對此,瀋陽工業大學招生就業辦公室韓永強主任認為:“這種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值得肯定。機會總是更偏愛有勇氣的人。但是從學生利益考慮,這需要對用人單位的資質、信譽度和效益嚴格把關,不能出現過河拆橋損害學生利益的事情;從學生的角度講,一定要有特別的專長和實力,特別能勝任這個工作才行,否則風險很大。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鍛鍊學生的判斷力。學校儘量做好維權工作,讓雙方都滿意才好。” 范龍則表示不能接受“零工資就業”:“這違背了人才市場公平公正的原則和相應的法律,有勞有酬,試用期也不例外,畢竟這和學習期間的實習不屬於一個性質。這雖然是學生們提出來的,但是我想決不會是他們的本意,而是畢業生在當前就業比較困難的大背景下比較偏激的行為。據我了解,‘零工資就業’大都沒有簽訂勞動契約,這很可能為以後勞動糾紛和學生利益受損埋下伏筆。前車之鑑遼寧並非沒有,特別是IT行業一些企業,把學生們找過去做課題,完了就隨便一個藉口開掉,實際上學生的工作可能比他們自己做得還要好。到時候畢業生再回頭討說法就困難了。學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能因為就業壓力大就隨便定位盲目提條件,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更應該按照《勞動法》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我們也要多做工作維護畢業生的利益,‘零工資就業’不值得提倡。” 摘自《中國青年報》(J-0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見宿舍:大學生心理緩衝帶 2004年11月15日 14:00:42 溫麗姿 宿舍,是大學生休息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宿舍生活過得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狀態。怎樣創造良好的宿舍氛圍,愉快地度過大學生活,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當代大學生面臨的誘惑多,壓力重,個體意識越來越強,互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因而,許多學生心境浮躁,甚而心理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宿舍既可成為緩衝帶,使壞心情得到調節,也可成為導火索,使小事演化成宿舍暴力。怎樣利用宿舍這個場所,尋找更積極有效的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這裡,不妨說說我的幾個建議。 我們的語言學老師有次上課,講到語言的約定俗成性時,他說英國人把水叫做“water”,法國人把水叫做“wasser”,這是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形成的,沒有優劣之分。同樣,每個同學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是他的約定俗成性,不涉及好壞。所以在相處中,一定要互相尊重、學習。從而,才能形成一個有包容性的、多元的世界。像這樣的講課方式,使我們在知識和做人上都受益匪淺。

學生工作要名副其實。各個學校都設有學生處、心理諮詢中心等組織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很多時候,這些組織有名無實。在另一所大學讀書的朋友跟我說,她們宿舍有位同學總是折騰到三更半夜,其他同學忍無可忍,就到學生處反映。學生處老師把問題轉移給班主任,班主任把那位同學叫去“談話”。結果那位同學不僅不改,反而用各種方式報復。班主任也態度驟冷,好像怪她們多事。“要知道這樣,還不如不反映呢!私了算了。”我的朋友生氣地說。由此可見,學生組織和老師不能推脫問題,要幫助同學們化解矛盾。

找個高年級“朋友”。建議每個新生從入學起,就找一個高年級的、較固定的朋友,定期地談談心。這樣,和舍友關係遇到問題時,既可以緩解心情,又可以借鑑經驗,妥善處理。學校不妨組織一些活動引導新生們找這樣的朋友,並形成一個傳統,讓每一屆學生都能在愉快和諧的宿舍氛圍中成長。(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所碩士生) 摘自《人民日報》(J-02) 大學精神:高校綜合競爭力的核心 吳傳喜 大學精神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創業者業績、品格、精神的結晶,在構成高校綜合競爭力的諸要素中,大學精神居於核心地位。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直接影響著中國大學精神的培養,而以現代科學、民主、倫理精神為核心的現代精神,則是大學精神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精神不是人為設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長或大師頭腦中的理念產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和融匯的結果。 在第二次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大樓、大師、大氣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相比較而言,前兩者只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政策得當,措施得力,應該不難做到,難的是後者。大學精神是學校一代又一代創業者業績、品格、精神的結晶,是一個漸進的形成過程,是種種現象背後的本質。正因為如此,在構成高校綜合競爭力的諸要素中,大學精神居於核心地位。

對於大學精神的內容,目前有多種概述。我認為,大學精神至少應涵蓋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科學與人文並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一開始就是大學精神結構中的左右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的北京大學,之所以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適應中國變革的需要,同時打出“科學”與“民主”的大旗,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以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哲運用近代社會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發展的新理論、新學說,徹底改造舊北大,使北大形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並舉的大學精神結構。此後,經過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艱苦奮鬥,逐漸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 第二、愛國與愛校相通。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愛校情結,二者有著不可置疑的內在邏輯聯繫。作為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它們在精神實質上一脈相通。沒有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愛校情結,愛國主義精神就會失去重要載體而無法落到實處。高校是國家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發展學術,以實現國家意志的重要社會部門。敬業、愛校對於教師與管理者來說,表現為優良教風與工作作風,是艱苦奮鬥、克己奉公的奉獻精神,是克難奮進,勇於攻關的拼搏精神;對於學生,則表現為優良的學風,是求真務實、銳意向上的進取精神,是精益求精、品學兼優的品牌精神,是志存高遠,胸懷祖國的大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