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於農村改革方面的全面解讀

第三,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的重要形式和途徑。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有利於彌補農村儲蓄資金、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外流對農村發展的影響,有利於彌補公共資源配置的城鄉不均衡對農村發展的影響。各行各業都要積極支持農村建設,企業和社會組織要採取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遊體育等各類事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積極支持農村發展。

第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目標。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加大公共財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力度,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八、關於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決定》明確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機制。這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明確方向和要求。在這裡,主要創新點是: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保體系。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大任務,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發展經驗表明,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經過城鎮化而實現了現代化的。一般認為,已開發國家的城鎮化率要超過70%。據世界銀行統計,XX年美國、日本、德國的城鎮化率分別達到82.4%、91.1%、73.9%,超過我國幾十個百分點。所謂城鎮化,就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農業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從而使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歷史過程。因此,沒有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也就沒有城鎮化的實現。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就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推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很快,但總體上看,我國城鎮化質量不高,突出表現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滯後,人口城鎮化速度遠遠慢於土地城鎮化。XX~XX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了78.5%,而同期城鎮人口只增長了45.9%。2024年,我國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達到52.6%,而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個多百分點。XX~2024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10.5個百分點擴大到17.3個百分點。中國社科院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綜合指數僅有40%左右。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雖然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並沒有真正獲得城鎮居民身份,無法在就業、子女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務領域享受同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也無法長期在城市穩定就業和居住生活,實際上處於半城鎮化狀態,不僅影響農業轉移人口的合法權益,而且影響社會階層和諧和城鎮化質量。農村存在的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是這種半城鎮化的直接結果。所以,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